第一次读余华的《活着》,是在出差的飞机上,我完全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时不时的哭泣声和擦拭眼泪的动作让周围的人对我“刮目相看”。为什么?一是时代跨度长,历史感特别强。福贵经历了民国时期家境的衰败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制度的一些列变革,跌宕起伏一辈子,人物命运和时代背景十分贴切;二是感觉福贵的命太苦了,感同身受动了真感情。从阔少爷到家产尽失,期间家人又发生种种不幸,有庆献血,一条命没了;凤霞生苦根保小孩舍大人没了;万二喜老实肯干,工地失事留下苦根;家珍贤惠善良,病从天降;苦根这个苦命的孩子,一顿豆子给吃死了。每当沉浸在这些情节中,内心会波涛汹涌,眼泪根本控制不住,甚至呐喊:为什么命这么苦?为什么所有的不幸都会降临到他头上?为什么生活和家人看似有转机时偏偏又出现那么悲惨的结果?下了飞机后,在代理商的车上,我把没看完的几十页全部看完,并且神情十分严肃。当客户调侃地说“这么爱学习”?我拿起书一本正经地说:任何困难在坚强面前,一文不值!
第二次翻看《活着》,尤其是重读序言后,我没有了以前那种对福贵悲惨命运的同情和他遭遇种种不幸后那种坚强的高度认可,也没有更多的从时代背景下考虑个人经历悲欢离合后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理解自己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自己的子女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还有她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
文学作品在我看来,无论叙事多么恢弘壮阔,抑或是人物的刻画与塑造多么细腻与传神,即使考虑多么复杂的时代背景,从本质上都是关于人对精神世界追求。而精神世界追求中,最能深入骨髓和融化在血液中的,就是相信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