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扶贫攻坚轰轰烈烈,共同富裕的初衷当然极好。但有些地方执行,不免强制干预,拔苗助长。初衷很好,结果未必。
这不,我在的A地,号召大家向贫困户买产品,以购代捐。政府也轰轰烈烈建了一个网站平台,上面卖米面粮油,各种土产。但三个问题,让我不看好这样的模式。
一是渠道。我试着点开APP,粗糙的购物界面,当你点击“购买”的时候,出现的不是购物链接,而是一个农民的电话。也就是说,你要买某个农民的土鸡蛋,需要给农民打电话(你还得懂当地方言),然后你俩约好交易方式——是上门自取呢,还是快递运输。上门自取,来回400公里,还是快递吧。你先把钱转给农民(如果没有微信,就需要汇款),他再给你发快递。且不说贫困农村去哪里找快递,找到快递,没个5天肯定到不了城里,即使到了,成本也比从广州快递买东西要贵不少。
二是价格。让我震惊的是,这个网站所卖的农产品价格极高——25个装的鸡蛋,50元(不含运费),一斤羊肉,35元。且不说比网购贵,比农贸市场也要贵不少。农民养殖规模小,又没有物流优势,所以价格高是必然。政府使用行政命令购买,价格倒挂,必然导致农民增加产量(甚至不排除贫困户先收购再卖出牟利),当他们依赖了这样的行政红利,必然不会动脑筋提高效率,一旦行政命令失效,这样的市场竞争力下,肯定赔的血本无归。
三是质量。前阵子,我爱人的单位组织员工买贫困户家的芒果。一斤10元,比水果批发市场的贵不少。一箱10斤,每人必须买2箱。买回家一看,除了第一层稍微大一点,下面的都像鸡蛋那么大(同样的芒果,市场2块钱都没人要)。不禁莞尔,谁说农民一定质朴,有利可图的时候,他们也是会计算的(经济人假设)。既然是政府又最低定价,为什么要把芒果种好?产量最大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导向下,他们产品的质量肯定不怎么样。
对市场而言,政府最大的贡献就是不干预、不折腾。干预就会出现扭曲。假设把100元投入到创新企业,它能产出300元;而把100元投给贫困户,只能产出80元。从经济角度讲,投入创新企业对社会总体资源增加是最有利的。所以,与其扶贫,不如用转移支付救济。(当然,也有特例)。但,不是说了吗,但,政治决定经济,而人民满意才是最大的政治,人民就包括贫困户,所以,从逻辑上来讲,我还是战战兢兢买了25个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