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用了十几个“最”来评价傅斯年:
他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
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
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
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
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
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
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
他的情感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
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
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
这都是人世最难得合并在一个人身上的才性,
而我们的孟真确能一身兼有,
这些最难兼有的品性与才能。
傅斯年人称“傅大炮”,他敢于直言不畏强权的形象深入人心,他身上有众多值得学习的品格,今天就来说说其中3种。
01
多读书,好读书
傅斯年爱书甚于爱面包。
书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就像是粮食,
一餐没吃上都让人心里惦记着。
1896年傅斯年生于山东聊城,
其先祖傅以渐曾是清顺治年间的状元,
掌宰相职,权倾一时,
他可以说是从小在书香门第里长大,
十三岁前就读完四书五经,
国学基础非常深厚。
1916年他考上北京大学,
大学时考试他常常名列全班第一,
从北大毕业之后,
傅斯年考取了官费留学,
留学七年,
可谓是喝足了洋墨水。
五四运动当天他还亲自做主席,
扛着大旗到赵家楼,
打进曹汝霖的住宅,
五四运动后的第二天他便出国了。
1919年至1926年,
傅斯年先后留学于伦敦大学、柏林大学,
在国外留学期间他爱好广泛,所学甚杂,
有哲学、语言文学、史学、地质学、实验心理学等。
当时的留学生大多都“不务正业”,
谈恋爱或者是鼓吹离婚,
在异国他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只有两位,
一个是陈寅恪,一个是傅斯年,
有人把他们比作"宁国府大门口的一对石狮子"。
在德国留学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
他给罗家伦写信说道:
“又有火炉子费,又交学费,故实是十分节省,每日吃饭在二马克与三马克之间,未曾看戏一次”,
生活捉襟见肘,
但是他花费在买书上的钱绝对不吝啬。
赵元任妻子杨步伟说,
“大战后因德国马克正低,
这些书呆子就转到德国去,
大买德国的各种书籍,
有的终日连饭都不好好地吃,
只想买书,
傅斯年大约是其中的一个。”
对于傅斯年来说,书就是他的精神食粮,他求知若渴地吮吸书中的精华。在海外留学他虽然连硕士学位都没有拿到,但是却广受关注,北大、清华等几所名牌大学都想要他,最后被中山大学的朱家骅校长说服,任命他为教授、文学院院长。在胡适赴美期间,他担任了一年北大的代理校长。
02
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实践者
学习与实践并行,
这才是求真知的最佳途径。
傅斯年正是主张实践的倡导者,
但对一切凭空想象的东西,
他主张“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
1928-1937年,
傅斯年领导历史语言研究所,
对以安阳为中心的殷墟作了15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找到大批甲骨文和殷商文物,
才为殷商史和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城子崖等处的发掘,
对古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研究都具备里程碑意义。
1948年,傅斯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1月,他随历史语言研究所迁至台北,
并兼台湾大学校长。
在学术上,傅斯年信奉考证学派传统,
主张纯客观科学研究,
注重史料的发现与考订,
他发表过不少研究古代史的论文,
在他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期间,
揽获了众多一流人才,
为考古作出不俗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