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发上孩子在“葛优躺”,身边放着果盘,抱着手机看着视频玩着游戏,不时露出让人看不懂的古怪微笑,发出不同腔调的笑声,将作业忘得一干二净。
“去学习会吧,别老玩了!”“没意思!”孩子悻悻地走进了书房。
现在的孩子们离开手机就像丢了魂一样,哪像我们小时候。小时候?记忆的画面将日历迅速翻回30多年前的上世纪80年代。天真无邪、无拘无束,在山间田地里奔跑的野孩子的形象浮现在眼前。这就是儿时的我!
那时候,住在一个群山怀抱的村落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大概是这几句:和小伙伴好好玩,去学校听老师的话,别惹事,小心我揍你!正是家长们的放养,让孩子们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支配自己空闲时间的主动权和选择权。更多的选择就是:玩!玩!玩!大自然是我们天然的游乐场。
春天里,勤劳的人们早已将山间梯田翻松过准备耕种。一群孩子在大孩子的带领下,学着解放军的样子,从山脚嚎叫着冲向了山顶。然后再从一块地里跳到下一块地里,比试着胆量。偶尔有人不敢跳,其他孩子就会嘲笑这人是胆小鬼,为了男子汉的名声,闭眼吸气“啊”的一声跳下去如同赴义。脚面刚和松软的土壤接触后惯性下整个身体接着就亲密地和大地零距离了。这时大伙一拥而上把他拉起,一句没事吧?然后就连声夸着他的勇敢。在接受了英雄一样的赞誉后,搂着肩膀继续玩耍,就像一群打了胜仗的士兵。
作为士兵,当然要有自己的武器,弹弓是必备的。一个天然的树杈,两条橡皮筋,从旧皮鞋上剪下一块皮料,在皮料上边打上两个孔,将橡皮筋一头从孔中穿过绑好,另一头绑到树杈的一端,一个弹弓完成,别在腰间感觉特神气。邀上一群伙伴,将一个酒瓶摆在几米远的地方,找一把石子,然后轮流用弹弓击破,瓶子碎了,接着从最大那块开始继续射击,直到眼睛已经分辨不出瓶子的碎片,击中最多的人也会被人好生夸赞。于是回家后就会苦练,希望下次比赛自己成为射击王。
那时候的我们似乎不知疲惫,漫山遍野的去采山丹丹花用它扮靓自己的窗台,翻遍草丛去找那会发声的不知名的昆虫。爬上大树上去摘山杏,尽管酸得流出了眼泪,嘴巴还是不由得狠狠咬了下一口,直到吃饭时连豆腐都不敢嚼,才知道山杏的后劲有多大。跟着大人辨识了野菜,玩耍时挖上一把,当餐桌上多了它的身影后,就会赢得妈妈的夸奖。
那时候的我们总是珍惜很多成人眼里无用的东西。吃过的糖纸会一层一层铺满了整个文具盒。一张张烟盒纸折成飞机手枪。那吃完冰棍后的棒子收集起来两人一起玩挑棍。把火柴盒带字的那面剪下来当画片拍着玩。寻找那些较光滑一手可以抓五六个的那种小石头玩抓子。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就是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放大了我们的脑洞,让它们成为我们游戏的伙伴装填在了记忆的最深处。那个在田野里奔跑的野小子是那么的快乐,口袋里装满弹珠后是那么的富足,两毛钱的膨化雪糕吃在嘴里是那么的甜……
看着仍在桌子前生气的孩子,我大声地说了一句:走!爸爸带你去挖野菜。蓝天下,嬉笑在野外的孩子笑容是那么灿烂,像极了我小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