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贯之,大生广生
中霖老师
昨天是最后一讲《汉画之美》,林海老师取的标题是“达生大情景”。礼乐文明,文质彬彬是也。文者,饰也;质者,实也。文过饰非,则会压抑生命本身,故老子宁处其厚,不居其薄;宁处其实,不居其华,是谓真人。孔子致中和,法天之大生,法地之广生,对人文的自觉高度肯定,汉代绘画就是中国礼乐文明的充分彰显。
汉之后,礼乐文明衰落,但文脉一直有人承继,如王羲之:“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心律,神气,皆在于阴阳之调和。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依于气,据于律,成于神,各正其位,乃圣人用心之道。
又如《古画品录》中的六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所以书道、画道,是极佳的心的训练途径。文化复兴,人人复性,是有具体的方法的。林海老师在《一心世界》中写道:
“解衣磅礴”是状态,“庖丁解牛”是功夫,“白马非马”是转换,“呆若木鸡”是凝神,“得鱼忘荃”是了法,“备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精神,“听之于耳、听之于心、听之于气”是品第,这是庄子“乘物游心”的艺术对待观,也是中国人传承至今最赋诗性的用心之道。古代圣贤在我看来是最纯粹的艺术家,他们才是真正游艺明心的践行者。作为礼乐文明孕育生成的中华民族,如果把圣贤的功德排除在艺术道业之外,可以说这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误判与误读。
在这一讲结束时,林海老师请轩旗读了一段文字(附后),作为下一阶段心性艺术史的引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直至今日。吾辈小子,当慧命相续,继往开来!
(中霖)
附:《一心世界》摘录:
中国文化在各个时期化变不止,而精神一统。这种文化“生生”之样态如海之涌,前赴后继。文明涌之高格则恰是堕落之始,堕落至极则一阳来复。所谓“否极泰来”,在中国艺术史中呈现的尤为显著。
上古艺术“以神写神(以心写心)”、“超以象外”。岩画、陶器、玉器,皆为心造之物,故古人言“神乎神”、“以神为徒”。我们当知,“三皇五帝”开启了中国文化第一道曙光——美生文明。从此,中国文化近万年,文脉相续,文心永固。上古人类“同心同德”、“能婴儿乎”,艺术的诉求和用心之道并无差别。通过对人类艺术心性史的研考,我发现中国人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并没有把“巫”抬上神坛,升华成宗教信仰。相反,却确立了“执天之道,以定人也”的人文文化。
文化的精神,以化生力(智慧)、包容力(开放)、创生力(发明)、生命力(历史) 四种力展开,由此开启人类文明。如果我们真切的去参悟中华文明史,你会照见中国人“一
体同仁”的天下观、“四海皆兄弟”的同体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生生不息”的人生观、“日日是好日”的美生观,格局、气宇极其宏大。再深究之,我们还能见到“志道配天”的文化观、“心物一如”的艺术观、“天下为公”的正治观、“经世济民”的商业观、“学达性天”的教育观、“百家争鸣”的思想观、“格物穷理”的科学观、“各美其美”的生活观等等。“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参天地”、“穷其极”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本来面目,也是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精神世界,什么是“从善如流”?这个就是!
在中国的人文世界里,没有“末世情结”,也没有“末法时代”,更没有什么“最后审判”。在这块土地上,不存在被救赎,也不谈“拯救”。“正心修身”、“自知者明”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
回望历史,从红山、仰韶、龙山、大汶口一直延展到河姆渡、良渚文化,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精神可用“清、宁、盈、灵、正”五个字概括(《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神得一以灵,王得一以正”)。老子感叹道衰久矣,崇尚上古文明,要求人后天返先天、“能婴儿乎”,活出天性。其志何其光大,何其清明。上古美生文明确立了中国人“志道配天”、“一以贯之”的心性自觉,用老子的话就是“善用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