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十一长假,陪家人一起去了离家不远的景区游玩。
景美,人不多,玩得开心。这也许就算得上最知足的事情,更何况是在一年一度最金贵的黄金周里。
出游除了赏景,最重要的一件事自然是拍很多美美的照片。单人照,团体照,摆拍照,风景照。
原因,大家自然都心知肚明,为了疲惫一天以后能发个引人注目的朋友圈,集赞与拉评。
这一次,因为家里多了会拍照的哥嫂,自然,我的照片又少不了各种鬼马酷炫,大大的笑容里,更是透出了好久未见的真心。
果不其然,晚上等我整理完毕,精挑细选发到朋友圈后不久,红色圈圈里的数字开始逐个递增,攀升,就像往常一样宣示着它的偶尔火爆。
可我还是发现,不管是自己还是外界。有两点变化开始逐个凸显。
于自己,按照以往的逻辑,因为已有了心理预期,所以,点赞较多实属应当,区别只是在于究竟点的人数较多,还是特多,以及点赞的人数有哪些而已。
而对于别人,作为一个举手之劳的小事,总归只要感点兴趣,多送点人情,多蹭点热度,也并不是什么特别难为情的事。所以,点赞多多益善,评论却还要咬文嚼字,揣摩心情。后者自然是越来越少了市场。
于是,除了最亲密的几个朋友,我明显感到,朋友圈里的大部分人都只是手滑顺手送赞而已。
明白了这条道理,自然,我内心的预期也在逐个降低,而少了当年急切盼赞的焦灼心情。
二
那么,再深究这点赞背后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让我产生了如此大的心态转变呢?
每个人心里都可能住着或多或少的故事,于我亦然。
曾经,欢呼雀跃的何曾只是点赞的人数,更重要的,是心里更期盼着,某个,或某些特定的人,可以去关注到自己的喜怒哀乐,细微动向。
我们都过了耳鬓厮磨,两小无猜的年纪,知道你越来越忙,忙着工作,忙着生活,忙着为一个触手可及或遥不可及的梦想辛苦买单,疲劳奔波。因此,不敢让自己这些微的琐屑小事打扰你的时间,亦或,更害怕的是,自己的满腔欢喜,触到你那排得满满的日程表时,得到的也只是一个"挺好的",或者"还不错"的回复。
所以,选择了,以这种大张旗鼓的朋友圈,实则偷偷揣着小算盘,期冀你在某个忙里偷闲的空间,偶尔翻到自己的小确幸里。
朋友圈,实则成了一种隐密的表达自己心意的秘密园地。
用希望只有你懂的语言,只有你在意的图片,串联起所有最为美好的回忆。
然而,世界太大,游人众多。终结,你我成了渐行渐远的平行线,就连偶尔的寒暄也成了累赘。
于是,虽然还是在发朋友圈,还是在用同样的信号。但心里的某个地方空了,那么,再多的点赞数字也不会填满。
希望我们的朋友圈,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所有失联之人的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