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题目中不难看出,这篇文章与最近大热的一本书——《无声告白》密切相关。初读这本书时,脑海中频频浮现出电影《The Lovely Bones》中的画面与情节,同样是女儿无故死亡,同样让一个家庭在短时间内分崩离析、又在长时间后重塑肌骨。不同之处在于,《无声告白》中的莉迪亚并非死于罪犯之手,而是死于家的“逼迫”。她承担着来自父母高强度的关注,母亲要她鹤立鸡群,父亲要她融入人群,她独身一人承担着父母未竟的梦想,无力照顾自己的情绪,最终只能以这种方式戛然而止。
文学作品中的例子总是偏激,又是真实的来源于生活。从呱呱坠地至长大成人,大多数人都被父母的期许推着前进,我们很容易的分辨出这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却往往无力抗拒。为了避免无声告白之殇,我们该如何正确发声,该如何balance父母的期待与自我之追寻呢?
告诉父母,“It's not your time”
你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
很多人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活得越久懂得越多,因此我们常常会听到长辈这样说,“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的确,长辈的经历要远多于我们,但并不是每一次经历都能获得相应的成长。而且时代在发展,拿着过去的地图未必能走通如今的路。因此,父母的建议也并不一定适用。
如果我们只是表现出“暴力不合作”的态度,那与父母的强硬也并无二致。要做就做的有理有据,要抗拒自然也要说出个一二三四。
即便是正确的,我也可以选择不听
以上讨论的情况是:父母是错的。如果父母的观点无懈可击呢?我觉得这时候就可以耍一下流氓了,“我承认你说的没错,但我仍然不想这么做。”在这之后给自己划定一个可以接受的试错范围,去尝试,去告诉父母不听他们的也ok。如果在这期间,铁打的事实告诉你父母是对的,那就屁颠屁颠的顺着父母给的路走下去吧,至少这时候的你不会因为没有尝试过而悔恨终生。
关照自己的内心,不要盲目试错
不要为了反叛而反叛,这是最蠢的事情之一。父母或许尝尝显得有些专制武断,但他们的出发点大多是好的,无非就是想用自己的经验帮我们少走一点弯路,因此我们不该只是为了标榜自己跟“外面那些寻常货色不一样”而反抗。
不要像《陆犯焉识》中的老陆一样,只是因为婉喻是被恩娘强塞给他的,就抗拒婉喻的一切。直至几十年物是人非之后,才发现自己是爱婉喻的、婉喻也是最适合自己的,只可惜物是人非,回不去了。
独立才能追自由,养活自己是第一要义
承认吧,不离开是因为离不开
多少人一边高喊自由,一边依赖于父母的庇护。我始终认为,经济独立是一切独立的前提,当你能够靠自己生存下去,便可以获得一些自主的权利。这时候你才可以follow your heart,想出任CEO还是当个水管工,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让父母的期待与自我追求殊途同归
其实大多数父母的想法都十分简单,无非是想要孩子过上安逸富足的生活,再往下剖析下去,不就是想要你吃穿不愁、整天瞎乐呵么?或许你终其一生都无法成为人尖儿,可是但凡勤恳工作,都能养活自己。物质方面,也完全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来与自己的物欲进行和解。如此一般,不也是与父母对我们的期待殊途同归?
先斩后奏,未尝不可
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父母也曾多次给我带上爱的枷锁,以爱为名,限制我在各方面的自由。而我的做法通常都是,在有限的能力下先斩后奏。举个例子,我大学时想去西藏玩,父母以安全为由拒绝,我偷偷抓了行李走人,离家后一路报平安,后来去的地方多了,父母也就放心了,因为他们知道我不会出事(很重要的一点,千万不要自己作死,像我每次出游都是有同伴傍身的)。毕业后我想到大城市闯一闯,父母则要求我在家考取事业单位,于是我毕业干脆没回家,而是把行李从学校直接邮寄到了帝都,现在的工作甚合我心,爸妈看我干的开心也就不再反对。当然了,做这些事情的前提都是,我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 要出去玩,我存了钱找了同伴规划了路线,连进藏前几天要开始吃的红景天都备好了。
- 要在外闯荡,我大学时便开始做相关工作,毕业时已经有了一份看得过的简历,也攒了一笔足够我租房生活一年的资金。
所以,当你足够独立,你的父母或许也会乐得放手。
脱离原生家庭,你准备好为人父/母了吗?
人到二十多岁,便不可避免的考虑起了结婚生子的问题。结婚没问题,但我是非常抗拒生孩子的,并非惧怕生理疼痛,也不是担心负担不起奶粉费用,而是自认为还不够格去引导一个孩子成长。为人父母,真是一门十分高深的学问,这一点在如今广受批判的原生家庭问题中可见一斑。好多人都是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匆忙完成了角色转换,自己本就一身稚嫩,匆匆忙披上了成人的外衣。不得不与孩子一同成长,对于孩子而言,这种经历只有一次,而父母在其中的作用十分巨大,常常是一步错步步错,谁又敢轻易拉开鸿沟?
毕业后曾与高中语文老师聊过一次,我们聊到从前,在我高三拼尽全力学数学的情况下,数学成绩仍然低于平均分。而我的前坐,一个上学睡觉、放学打游戏的男生却能轻易拿下高分,我忿忿不平的问老师,“都是智商惹的祸吗?”
老师告诉我,“人与人之间智商差距是很小的,但是有的同学很幸运,他们的父母在其很小的时候就交给了他更为快捷、高效的思考方式,他们也更容易透过现象看本质。”
你看,要成为一个好家长,要修炼的功夫还真不少。
因此,我们不仅是追寻自由的孩子,同样也要为晋级高分家长做好准备。做家长这件事啊,还是把料备足一点再下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