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将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前者的特征是〈我〉将对方视为和〈我〉完全平等的一个人,而后者的特征是,〈我〉将另一个人当作了自己实现目标的对象或工具。无论目标多么伟大,当一个人将另一个人视为对象或工具时,这种关系者是〈我与它〉的关系。(节选自<家为何伤人>)
徐浩渊博士说,父母的压力远超过教师,是孩子们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对孩子的严苛,对孩子的寄予厚望,对孩子的种种为了你好的安排,很大程度上是父母把焦虑转嫁给了孩子。父母要把自己没做到的,没实现的,让孩子来做到,来实现。所以,孩子是否达到自己的要求,是否实现自己给孩子定的目标,成为检验孩子学得好与坏的标准。
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上,父母很难给予孩子真正的鼓励和支持。
一直忘不掉一件事。很久前一次午饭时,隔壁坐着一个看着四五年级的小男生和他的妈妈。小男孩很高兴的对着妈妈说:妈妈,我得了奖状了。妈妈很淡定:什么奖状啊?孩子:***的,老师发的。妈妈仍然沉着清醒的发问:那别人有吗?孩子:有,别的同学也有。妈妈尽量显得不经意:哦!都是谁啊?孩子:**,**,**。妈妈有些严肃了:他们也都有啊。那一共有多少人得了奖状?孩子:20多个吧。妈妈一下子生气了:20多个都得了奖状,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赶快吃饭!很清楚的看到,小男孩有些愣住了,不知所措的看着妈妈,然后低下头,闷头吃起来。
那一刻,我好心疼那小孩。
<家为何伤人>,很好的一本书。希望每一个爸爸,妈妈,和以后成为爸爸,妈妈的,都来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