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秋,来帝都的第十五个年头,华丽丽地患上了“鼻炎”这种时髦的病症。说它“时髦”,是因为在帝都鼻炎患者比较普遍,具有相当程度的流行度。
不得鼻炎,不知鼻炎患者之痛楚。稍遇一点凉气,就喷嚏连天,更别说鼻塞、头痛(因鼻塞缺氧)、眼睛痒,感觉从鼻子到整个前额都是一片混沌,整个人是晕的。
最最不能忍受的,是因鼻塞而夜不能寐,就像重症感冒患者一样,只能用口呼吸,早上起来,嘴巴、鼻子、喉咙全是干的,觉得自己整个人也是干干的,特别特别需要水。
试过各种可发汗的汤汤水水,以及各种喷鼻剂、鼻炎药、感冒药,它们基本都能迅速缓解鼻塞症状,但是,须臾之后,鼻塞症状又顽固重现,重陷呼吸不畅之中。周而复始。痛苦不堪。
上周从朋友圈看到朋友分享的治理鼻炎的中药配方,便马上派娃爸去同仁堂抓了药(有病乱投医,万一有用呢)。配方如下(此配方适合鼻流清涕者,可升降气机、祛除寒邪):
桔梗九克、元参九克、杏仁九克、橘皮九克、法半夏九克、茯苓九克、甘草六克、生姜九克
还有一个适合鼻涕黄的配方,附录如下:
五味子三克、生石膏九克、杏仁九克、法半夏九克、元参九克、茯苓九克、桔梗九克、生姜九克
这是第一次尝试自己煎中药,到目前为止,六副药也已喝完,只是并未完全痊愈。原因当然不在药方(因为确实是有效果的),而在于我的煎药技术不行。这几天的煎药经历,总起来说,失败的经验教训满满,特与大家分享,希望以后各位不要步我的后尘:
1.最大的教训:药和水的比例一定要适当,不能放水放多了。
因为煎药的说明上说加水需超过药物2—5厘米,所以煎药的砂锅大小很重要,我用的是家里做饭煲汤用的大砂锅,底盘面积大,要想盖过药物,只能多放水,由此导致药被稀释,药效大打折扣(后来几次我把锅倾斜着放,才减少了用水量)。如果需要长期煎药的话,建议最好选择专业的锅具。
2.煎药不是熬药,不是时间越长越好,时间太长,药效也是会打折扣的。
3.药方中的生姜是需要自己切了加进去的,刚开始没注意,只煎了药包里的药。所以,还需要细心。
再顺便普及下煎药的完整步骤:
1.锅具选择。
煎药最好用砂器或陶器,避免用铁锅,当然大小合适也很重要。
2.凉水泡药。
煎药前须用冷水浸泡半小时至一个小时,水量超过药物2—5厘米,以更好地激发药效。浸泡之后水不要倒掉,直接煎。
3.正式煎药。
(1)注意特殊标注:药包中凡注有“先煎”的小包药,应先煎10至15分钟,再加入群药。凡注有“后煎”的小包药,应用群药煎好前5至10分钟投入再煎,凡注有“烊化”的小包药,应用煎好的药汤溶解后服用。凡注有“冲服”的小包药,应用煎好的药汤冲服。
(2)一般中药煎两次,头煎应沸后再煎20分钟。二煎沸后再煎15分钟。药汤未沸时用大火(武火),沸后用小火(文火)。两次煎出的药,合在一起。(这步我是完全错的,都是分两次单独加水煎完喝的,汗)
4.服药。
(1)药煎好后可以用纱布过滤,以去除药渣。
(2)每煎药应服150—200毫升,儿童减半,两煎药早晚各服一次。
由此,煎药也是一门大学问,每个步骤都得严格遵守才行。如果方法不对头,就煎制不出真正能治病的良药了。
最后,虽然药吃完了并未痊愈,但也懒得再继续煎药了,毕竟有些复杂。后又试了两天艾灸(用的是易操作的艾盒,非艾柱),已经好多了,希望不日能彻底跟鼻炎say Bye-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