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两国抱团保命,他们天真地以为,一味地退让可以阻止德国的进攻,从而拒绝了苏联保障中欧和东南欧国家安全的建议,于1938年9月29日,和德意两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英法两国直接将苏台德区拱手让给德国。
《慕尼黑协定》之后,苏联放弃了与英法联合抗德,为了保护自己在东欧的利益以及争取时间应对德国日后可能进行的军事行动与德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又名《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
与苏联签订合约后,德国虽然专心对付英法两国,不再分心应对苏联,但希特勒一直对苏联深恶痛绝,一直养兵蓄锐为日后进攻苏联做准备。
转眼来到了1941年,希特勒已经做好了进攻苏联的准备,在他的眼里,苏联不过是一个外强中干的胖子,毫不费力就能打下。
1941年6月22日,德国向苏联宣战并进军,单方面不再遵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此前斯大林虽然收到消息,但还是相信了以德国为首的轴心国仅是在苏联边境进行军事演习的流言。当德国真的兵临城下时,斯大林难以置信,此时的苏联面对德军的来势汹汹,完全是全面溃败。
德国入侵苏联时,动用了大约180个师的兵力(约300多万德国军队),加上罗马尼亚师、芬兰师的后援,在军队中有十九个装甲师并配备了三千辆坦克、两千五百架飞机、七千门大炮。
当时的苏联西部有大约一百五十个师的兵力以及八月中旬组建的两百个新兵师,军队中的坦克、飞机的数量都是德国的两倍左右,尽管飞机设施陈旧,但苏联的KV系列重型坦克远胜过德军的坦克,唯一不足之处是新成立的兵师没有好的领导带领。
1941年6月29日,德国北方集团军(由威廉冯里布元帅指挥),到达拉脱维亚首都里加进行重组,在此之前他们攻占了德文斯科(今陶格夫匹尔斯)。
7月3日,苏联实行“焦土政策”,将经济生产转为军工生产并将工厂一路东移,加快坦克、飞机的生产。然而德军一日比一日更逼近列宁格勒,连芬兰都趁机来分一杯羹,将列宁格勒北边的道路截断。
9月9日,虽然德军逼退了列宁格勒的苏联红军,但笨重庞大的坦克在狭窄的街道上难以前行,只好撤退到城外对列宁格勒进行全面包围。
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由费多尔冯博克指挥)以及南方集团军(由格尔德冯伦德指挥),他们一个占领了乌克兰大部分领土,俘虏了近乎52万人,一个将苏联防御工事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天气为苏联争取了时间,漫长的秋雨季让德军无法再像之前那样快速前进。苏联乘机组织民众开始在莫斯科附近筑建防御工事,以此来抵御德军的进攻。同时苏联还从中亚和远东地区调兵来保卫莫斯科并在姆岑斯克附近运用了坦克伏击战,为建立图拉防线争取了不少时间。
1941年10月2日,德国中央集团军进攻莫斯科,久攻不下,一是装备磨损严重,二是士兵精疲力尽,三是补给线屡次被苏联游击队破坏。
1941年11月7日,苏联红场阅兵,斯大林等主要苏联领导人坐镇莫斯科。由于之前颁布的焦土政策,莫斯科内部一片废墟,德军打得十分费力,一直到12月6日苏联发起反击取得了胜利。
随后苏联红军在各条战线上发起了冬季攻势,可惜因为准备不足、指挥失当,苏联红军的冬季攻势最终以失败告终,同时也让德军清楚的意识到占领莫斯科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攻打莫斯科未果,希特勒将目标放在了斯大林格勒身上——这是一座象征着苏联共产主义的城市。如果能够攻打下来,对德军占领高加索油田是一件十分有利的事情,于是德军对斯大林格勒展开了闪电战。
苏联明白德军最擅长闪电战,便制定了不少政策来应对德军的进攻。长期的游击战让德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不过苏联总部也岌岌可危,只能够背水一战。1942从9月14日到10月4日,德军没有失去多少土地,却有了许多伤亡。
1942年10月一支来自西伯利亚的部队在伏尔加河沿岸顶住了德军疯狂的进攻,德军又沿着下水道前往伏尔加河,再一次中了埋伏。1942年末苏军对德军发起攻势,并于1943年2月2日将其全部歼灭。
斯大林格勒战役与同时期发生的阿拉曼战役、中途岛海战胜利,构成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胜利以后,苏军一路进攻,德军连连后退,一直到1945年5月9日德国向苏联无条件投降,苏联才获得了苏德战争的最后胜利。
参考资料:
《极简二战史》作者:奈杰尔 考索恩
《苏联卫国战争(上):一寸山河一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