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友人推荐阅读的一本书,因为最近对中国建筑的兴趣更加想要了解这位对中国近现代建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的人物,以及她和她家人的故事。
如朋友的读后感中所说的林小姐成长成为一位杰出的女诗人,女建筑师,女教授与她的家族,家风,原生家庭都密切相关。整本书从林徽因的幼年生活开始讲述了她的成长过程直到她生命的终结。
林小姐的祖父为清朝浙江地区的地方官,职位虽不高只是知县,但意识很与时俱进,是清朝末年创办新学的先驱之一。是一位很重视教育的有识之士。对家族子侄的教育更是用心良苦,开设国学与新学两斋。林小姐的父亲,姑姑,叔叔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林徽因身上的古典与现代的气质并存,应该是从她的家族,她的父亲那里承袭而来。当然她父亲和她母亲并不和睦的关系缺也带给她很多痛苦,她对她的父母又爱又怨。这与她后来形成敏感而又情绪化的性格多少有着关系吧。但她是幸运的,父亲并不因为和她母亲的关系而冷落林徽因,相反很重视对这个长女的教育和关爱。林徽因12岁时进入那个时代的“国际学校”念书,外籍教师全英文授课。为她日后留学生活打下了基础。林父因公需去欧洲考察,决定带上女儿同行,在给林徽因的信中写到“······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在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琐碎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林父的决定,事实证明是多么有远见,林徽因在这次欧洲之行中萌发了对建筑对艺术的热爱。对后来人生道路的选择有着深远影响。除了教育,林父在她的婚姻上,也是费心的,也是有安排的影子的。虽然书中说的更多的写的是梁启超对林梁两家婚姻的结合更加费心,梁启超认为,由他留心观察,看好一个人,然后介绍给孩子,最后由孩子自己决定,“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林父是很赞成这桩门当户对的婚姻的。林徽因与梁思成无论是出身教养还是文化构成都有太多的相似,性情、趣味的相投使他们的交流十分默契。虽然在他们的感情生活中有梁母的阻碍,林与徐志摩还有金岳霖的感觉纠葛的存在,但两人感情越发深厚。他们互相支撑着经历了两位老父的离开,留学归国后12年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完成了对中国古典建筑的考察和研究,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这一开山之作。在此之前还没有中国人写过中国的建筑史。还有梁思成写的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都有她的参与,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古代建筑的成就。帮助梁思成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教授和梁思成共同培养出了中国近现代的第一批建筑学者和建筑师,还参与设计国徽。编写了《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也就是后来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目录》。在看到这些成就的时候,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梁思成,但透过这本书你看到在这些成就的背后,和梁思成的眼里,都有林徽因一半的功劳,真是妇女顶起半边天啊。作者写到“徽因在测量、绘图和系统整理资料方面缺乏思成的严谨、细致和耐心,但在融会材料、描述史实的过程中能融入深邃的哲思和审美的启示。思成的所有文字,大多经过她的加工润色。这些文字集科学家的理性、史学家的清明、艺术家的激情于一体,常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这本书中林徽因关于发扬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一些观点也是我喜欢的,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林徽因说:“艺术创造不能脱离以往的传统,艺术上的发展创新也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即使接受外来艺术的影响,也任然要表现出本国的精神。如南北朝的佛像雕刻、唐宋的寺塔,都是来源于印度,但由于融入了中国的传统,就形成了中国的风格。如今,在接受现代科学技术材料的基础上,怎样发扬我们民族建筑艺术的特点,的确值得当代建筑师好好探讨。”林徽因虽然是留学归来,可并没有全盘西化,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也是当代国人要警醒自己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这本书虽然写的是林徽因传,但关林家和梁家对子女的教育的细节描写很多,如何培养出像林徽因,梁思成这样学贯中西,不畏艰险,实现自身价值和理想的人才。父亲对子女人生的影响以及该如何去做是各位父亲以及准备做父亲的人们要去思考的。作为当代女性也要去思考,在家庭和自我的理想中如何保持平衡,不被家庭所束缚。总之这本书是值得当代人一读的,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