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文/流沙秦
大概家里有两个小宝贝的缘故吧,近几年我特别关注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最近,在众多亲子教育书籍中有一本书吸引了我的眼球,那就是蔡中元的《最好的养育就是好好和孩子说话》。蓝色的封面写着醒目的导读语:让你陪孩子写作业时不再血压飙升的一本书。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的7堂亲子沟通实战课。教你不用抓狂孩子也能乖乖听话,不用诉苦,你的情绪也能被孩子体谅。
这本书不厚,总共只有7个章节。但我却用了好几天的碎片时间才读完全书,因为我这次是细细地读,还写下了几十条读书笔记。作者蔡中元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教育工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是知乎“教育心视界”专栏作者。长期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亲子教育领域的发展与研究。本书列举了与孩子沟通中最常见的冲突场景,教给你是一种合理“发脾气”的方法,以及能与孩子真正好好聊天的方式。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掩卷沉思,这本书到底能引发读者哪些思考呢?
一、好好说话,并非为了让孩子听话,而是要照顾好你和孩子的情感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你和孩子的情感关系良好,孩子就更可能听从你的要求;反之,你和孩子的情感关系不好,孩子就更可能违背你的意愿。要让孩子亲近你,信服你,首先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其次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有尊严的人看待。第三是少讲大道理,要动之以情,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当然,好好说话也并非对孩子放任纵容,该严格时就严格,该发生气时就生气,不过要“洁净地生气。”
二、好好说话,就是别总想着要教育孩子
家长是不是大多数都是很忙碌,他们只要有空闲的空闲的时间与孩子相处,就总会迫不及待的想利用这些时间,让孩子得到一些教育,懂得一些人生道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并不需要有那么多的告诫、指教、建议和提醒,特别是上了中学的孩子,他们从小听着大人们的大道理长大,你还没开口,估计他们就知道你下一句要说什么了。道理都懂的时候再多说就适得其反,特别是一家人一起用餐时,父母如果喋喋不休地说教或居高临下地训话,孩子要不就闷闷不乐地埋头吃饭,要不就搁下碗筷直接走人,原本融洽的家庭氛围瞬间就会被破坏,这是我常常见到的场景。
其实,父母对孩子多说无益,不如少说,甚至什么也不说,如果你说得太多了,孩子却更不听话,更为逆反,这就是所谓“超限效应”。
三、好好说话,就是尊重对方的感受,而非只顾自己的情绪
说话会带有情绪,它能带给人温暖,也能伤害到对方。而言语伤害往往比外在伤害更加严重,外伤容易察觉,语言暴力却是无形的。
好好说话,多表达担心,少一些指责。不要轻易动气,遇到问题心平气和地就事论事,不要掺杂着情绪在其中,要做到这些也不容易。
蔡老师说,当你情绪不佳的时候,试着问问自己,我现在的心情怎么样?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当你能够描述出自己的情绪状态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有办法觉察到你的情绪,你知道了自己心中正在发生什么事情,你也就有办法阻止情绪的爆发。
当然,也要允许情绪的发生,并接纳它的存在,才有了好好说话的可能性。
一个好好说话的父母,是绝对不冲着孩子发脾气的。因为他知道孩子会有样学样,更清楚带着情绪乱发脾气是对亲子关系的极大伤害。
好好说话,就是对孩子的最好养育。愿天下所有的父母用心改善孩子的受教育环境,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
齐帆齐28天写作成长营(10)138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