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自我效能感和高自我效能感个体会呈现什么日常性的差异表现:
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常常会陷入自己假想的梦魇——如果这次考试考砸了怎么办,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都会失望透顶,我该怎么面对他们?同事们一个个都看不起我,抱团排挤我,我以后怎么在职场上混呀,难道一辈子就这样没有发展了吗?他总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回我的微信、接我的电话,是不是不喜欢我了,我就那么让人讨厌吗?在这些情境里,“我”是非常渺小、卑微的存在,没有能力处理令我们害怕的局面,被焦虑和恐惧牢牢的锁住,不能动弹。
我们要怎么提升自我效能感呢?
第一个,就是要改变归因的方式,尝试将问题归结到内部的比较容易改变的因素上。比如,工作没有做好,被老板批评了,如果我们把问题归因于内部的难以改变的因素,比如智力,那我们就会变得很消极,自怨自艾,都是我太笨了,这些小事都做不好。这种内部的稳定的归因,往往会让我感觉到无能为力,强化无助感。如果我们把问题归因于内部的可改变的因素,比如自身的努力,我花费的精力相对少,所以办砸了很正常,下一次我多花些时间钻研钻研就可以了。那么我们就会不断的改进不足,而不是质疑自己应对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是要列举自己的闪光点,肯定自己的进步和突破。很多人自我效能感比较低,不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而是并不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好。他们把目光集中在自己缺失的部分,因为自己的不足,而消极的评估自己的能力,选择性地忽略值得肯定的地方。要调整这个倾向。比如,我们可以在自己缺乏自我效能感的领域列出自己的十个闪光点。比如每天在晚上睡觉前列举一个自己在弱项上的突破。又比如,在自己感觉没有能力完成某个事情的时候,回想一些例外的场景,自己曾经在相似的挑战当中获得成功的例子,从而把类似项目上的自我效能感迁移到需要突破的领域,增强自己完成任务的信心。
第三点,是用行为塑造的方法,逐渐接近自己的目标,增强成功的体验。成功经历能够提升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最为重要的来源。如果我们对达成某个目标缺乏信心,不如把总目标分解成为可以达成的子目标,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当中,逐步的积累自我效能感。比如说,内向的销售人员,如果要克服羞怯向用户推荐自己的产品,我们可以先在无人情境下模拟如何介绍产品。
当每天设计一个小小的目标,然后又每天达成这个小目标,这就是成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