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初中同学给我电话:儿子要结婚了,周六中午xx庄园。
我领令准备。主要是心理的准备。这几年虽然往县里跑的多,但都是高中同学家的红白喜事。初中同学有两个只微信发了礼金,人未到场。这是第一次去现场。我大脑在飞速运转,初中同学都有谁?长什么样?现在是什么样了?我到那以后,会不会没人认识,十分尴尬呢?要多大的红包呢?我穿哪身衣服呢?我是不是太老了?要不要这样子同学是不是还很年轻?将近四十年没见过大家了……回想四十一年前我虽然小升初分数很高(全县第三)但根据政策只能在村里上,妈妈不甘心,于是在舅舅的帮助下,我成了那届唯一一个在城里上学的农民的孩子。其他孩子都是非农业户口,家长多数带“长”“主任”,他们住楼房,家里很多是二层小楼,铺着木地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房间,家里有书房……而我除了成绩好、爱学习、上进、性格温婉、长相不错外和同学们在其他方面毫无可比性。
但当时的我丝毫不自卑。我自豪我骄傲我的成绩好!老师们都非常喜欢我。清楚地记得,我作为英语课代表,每年都要和学校一起到部队为子弟兵慰问演出,每次都是歌曲::Good morning to you!我五音不全,和老师说尽好话不去,可最后还得去,每一次我都y是滥竽充数。看来我是不可替代的。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学校都要表彰优秀学生,单科状元,总分年级前十等。我呢,总能站在主席台上。那时,我就知道,我们是学生,来学校就是比学习的。其他的都是父母挣来的,不值得羡慕。
事实证明,我是正确的。那些同学虽然没有考上高中,但都上了;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都上了,带薪带工上的。他们赶上了时代红利的末班车——靠老子。我,靠自己,也走上了心仪的工作岗位。就像一个农民子弟在一篇文章中写的那样:我花费了十年时间,终于可以和那些城里的人一起坐在店里,优雅地品味着星巴克咖啡。他们在县里,而我来到了市里。
我清晰地记得三任同桌:第一个同桌的父亲是局长,复原军官,
时间到了因为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