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带了个成长小组,是全职妈妈们组成的,时不时会有迟到早退的现象,坚持到快两年时,我提出要求:每次准时开始,结束时写500字左右的心得,如果违返纪律就发红包50元到群里。妈妈们答应的好好的,后来却坚持不了,人慢慢越来越少,直到后来只能结束。
我其实对这个小组很有感情,开始逐渐反思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直到今天,我才真切领悟到我的要求反应了我的低价值感。
细细的剖析自己那段时间的心理状态,当妈妈们在现场很随意时,客观的讲,那是他们在平时生活里的状态,而我会不自觉的把这个归究为大概是我讲的不好,我越发注意自己讲课的内容应该怎样调整,并且对妈妈们有了进一步的要求,直到把他们“逼”走。他们在我面前并没有被很好的接纳,本来我是个容器,建立“好妈妈”的形象,更好的容纳他们的是非对错,结果我把自己人性的负面部分不自觉地呈现出来,让他们有压力,于是悄然离开。
除非一个人自己内心深处有强烈的成长改变动机,改变才可实现,借助外力将会变得困难。
一位妈妈说,你让我们就顺其自然的上课吧,别对我们要求太多,我们就想在这里自由自在的。我想这才是她们的真实需求,而不是我以为的非要他们有多大的进步。
我原本可以轻松自在,讲好课就OK了,可是我的低价值感在指挥我。
让我想起:用心若镜,对人对己如其所是。成长就是如其所是的接纳对方接纳自己,让对方通过你这面镜子看到并感受自己,结果你却成了哈哈镜,于是一切将变得扭曲。
罗杰斯认为个人形成的过程,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最终目标是成为真实的自我。二、充分体验自我的情感。 三、在体验中发现自我。
我应该达到罗杰斯所言的状态,可惜我没有,让妈妈们也体验到了不被接纳,真是抱歉。
所谓好妈妈的状态,我一直做不到。我的儿子他反而很容易激怒我。生一个孩子,你就知道你该成长的东西有多多,这打击太大。你被孩子被伴侣在心里层面雕琢,觉得人性真可怕也真好玩。其实是自己需要成长的面向更多,他们只是引子,帮你发现自己而已。
今天去上书法课,看到有位姑娘抄写的心经在前台摆放着,走近看了一眼,带着欣赏的一颗心,结果心里不免惊叹:哇,这把骨头可真硬。因为她的字和她的人太像了,硬而锐利。猛然发现,我竟然可以体会一个人写字的内心状态了。可是我依然如此尖刻。
后来我想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你的心要如如不动,又定又静,像一面镜子,照自己也照他人,而做到这些还需要一颗慈悲的心,觉得佛教的伟大。
对自己慈悲,对他人对这个世界慈悲。别把你的观点投射给对方,让他做自己,安心的做自己。
用心若镜,无我。慢慢活在呼吸间,回到当下的旅程。慢下来,心是甜的。
回到家。发现自己每天必花钱,不免自责,紧接着问自己,谁在自责?有啥可自责?当下发生的就是存在的事实,是最好的发生,心坦然了,回到当下,安心。
此刻,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