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可以跟唐诗相提并论的,宋词一定要占有一席之地。宋词流派众多,名家辈出,其中自成一家的词人多达几十位,如苏轼、秦观、辛弃疾和姜燮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
对于宋词,很多人都能背上几句,像我们耳熟能详的《浣溪沙》、《水调歌头》《声声慢》,这些词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不仅是因为它们所传达的真情实意,还有他们背后包含的意境和感情。
有书编著的《诗词里的中国》,精选了25首不同词牌的词,每首词的背景和意像都介绍得非常详尽,简直就是一本活着的宋词字典。不仅让读者更轻松领略宋词的轻松明快,还能让人感受文字间蕴含的音乐之美。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愁苦之词易工,欢愉之词难好。但晏殊却把把离别写出了审美的趣味,使这句话成为了千古绝唱。
晏殊,就跟他的名字一样,是一个特殊的人,他从小就聪颖好学,说他是个神童也不为过。他的为官之路一直扶摇直上,几乎没有大起大落。有一天,出公差的他路过大明寺,寺里的墙面上,写满了文人墨客的题词,闲来无事,他就让随行的官员给自己念上面的句子。
忽然,一首《扬州怀古》的诗吸引了他,他马上设宴款待了诗人王琪。两人很是投缘,席间晏殊提到自己一直在苦恼的问题,那就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下联,王琪听后,沉思了一会,说“何不接似曾相识燕归来“。
就这样,一副浑然天成的对子,成就了晏殊广为流传的一首词。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047年,北方持续干旱,苏轼主动要求到山东密州任职,密州是一个贫穷的山区,文化落后,薪水也很低,再加上旱灾,一时间流民遍地。
苏轼一边赈灾,另一方面还要解决流民的吃饭问题,他尽心尽力地提了很多利民的举措,奈何当时的朝廷正处于派系内斗中,他的建议一次次石沉大海。跟“人间天堂”杭州相比,密州的人文 环境也很差,这里没有学习的氛围,也没有值得赏玩的精致,更没有聊得来的朋友。一直把酒和肉当做日常的苏轼,在物质上生活很是艰苦。
为了排遣苦闷,苏轼只能依靠写信来打发无聊的时间。1075年,苏轼在密州举行了一次围猎,苏轼弯弓射中了一个猎物,他难掩内心的激动,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词一出来,盛行浅唱的北宋词坛,看到了一条崭新的风格道路。很多人发现,原来,词不仅可以写闺中女子,还可以写英雄好汉的壮志。这首词放在当时,是具有开篇意义的,题材范围的扩大,主旨思想的拔高,使它成为了豪放派的标杆之作。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这首词是千古第 一才女李清照的代表之作,李清照结婚前,是一个身居闺中、明丽活泼的少女,看到赵明诚时,两人竟然一见钟情。门当户对的两个人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婚后的生活很幸福,两个人伉俪情深、举案齐眉,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但是很快赵明诚要去外地赴任,夫妻一别少则多日,多则好几年,这种生活让李清照内心很是惆怅。对丈夫的思念全都化作一封封信,两人只能依靠书信来抒发内心的相似之苦。
1129年,已经46岁的李清照很是开心,因为她马上要跟丈夫见面了,而且他们准备在那里安家,这样两个人就不用经历分离之苦了。正当她沉浸在开心中时,赵明诚突发重疾,撒手人寰了。此时的李清照,孑然一身,不知何去何从,山河破碎了,丈夫离世了,这一系列打击凝聚在心头,让她无法排遣。黯然神伤的她只能把心中所有的凄凉和悲苦,写尽了这首极尽哀婉的《声声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