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前同事群里看到一则消息,一位非常熟悉的老大哥走了,走得有点突然,让大家唏嘘不已。我们在以前那家工厂十几年,大家已经熟得不能再熟了,要不是工厂转往东南亚而解散的话,相信我们会一直在那的。无独有偶,还有一位曾经的下属员工,在工厂呆了二十多年,出工厂不久患病也走了。都走得那么匆忙,无非都是年龄大了,压力没扛住,随之一些急性病也来了,双重负荷下人便容易崩溃。但年龄说大也不大,老大哥不到五十,老员工也是五十多岁的年纪,在工厂里打工几十年,扛住了打工艰辛的工作压力,没想到却没扛住失业的压力。命运之神的手啊,总是牢牢地卡住这群四五十岁打工人群的脖子,直到不能呼吸为止。或许有人会问,怎么不在打工的时候早点想出路,不是有很多人早点出来做生意、学技术等,经过几年的打磨也都发展出来了么,也许吧,但那毕竟是少数,很多像老大哥他们那样老实本份的打工者,没钱没时间,资源溃泛始终翻不了身,等失业了找工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了,最后只能回乡创业或就业,就中国目前大部份的农村现状而言,基本上是希望渺茫的了,人的压力与焦虑自然非同寻常。同样的,我们现如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一样,如果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到四五十岁的年纪同样也会面临这样的社会现实,所以对于四五十岁这个阶段的民生问题是我们社会面的问题,而不仅仅囿于某个单一的群体。要想解决这方面的难题,实质要解决的是后续的就业、食品、就医、养老、住房、生态与出行的民生问题,政府首当其冲是主要的,可以在农村尽量多的创造就业创业的优良环境,特别给予创业方面的政策帮扶,其实打工人群多少还是有些积蓄的,他们寻求的也只是在他们养殖、开店等起步创业阶段多开些绿灯,而不要到处卡脖子就好,毕竟在城市多年打工者的素质都已经跟上来了。另外,我们社会所有阶层的人也都应该群策群力,为这样的民生问题一起探导,毕竟民生无小事,只有这样的全员参与商讨民生,才会找到真正的解决之策,而且我们国民的素养也会上一个新台阶---提升了民生的全民意识,何况民生于我们社会的每一份子而言,本应责无旁贷。
2022-06-2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