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青山南北横
清泉溪流百鸟鸣
挥毫泼墨抒胸意
潇潇雨歇自然成
笔墨意境画外求
画楼溪畔乃仙境
蹉余叹暮惆怅客
又怜风月几多请
意犹离人浮华落
犹到秋时别恨生
弯弯新月林梢挂
心如潮水连海平
水墨世界阔如海
不做世间狭隘人
(枯叶解:首先是特别感慨,每一个走进水墨世界的人,可以说都是感情丰富的人。特别是那些从古走到今的流传千古的经典作品,不论是现在流传到在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博物馆,谁都无发否认,那就是我大中华的文化文明的标志,那就是我大中华的亘古以来的高度,也是我大中华的骄傲。不然,他们收藏我们的文化干嘛,必须是敬慕加仰慕对吧。
听了两天的《贸易打造了世界》里面穿插着世界通史,我泱泱大中国一直以来是多么强大,那些国家不收藏我们的文化那才叫奇怪呢。)
现实代,当部分人们的一切物质需求有了的时候,他们接下来是深层次的欲望,也就是说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
也就是说,每幅作品的画理要有,画技要明确,而且,颜值也要高。也就是说要有意境,要让读者第一时间打开灵魂的开关。
第二,一幅好的作品,应该不是像复印品那么简单,要能在画面里面看到自己那种微妙的虚无,有一种与自己灵魂的契合感。有一种风雨洗礼后的厚重,这种厚重感也许就像一把斧凿,第一时间凿开读者内心深处“未曾知晓”的自我,它就像了解人们的欲望似的。
真正的“大佬大咖”们,其实都是一样的,不论是哪个领域,凡事极致都哲理,这些大佬们从来不用去做市场调查,因为,他们的脑洞就是市场,而且还是未来市场,一方面他们表达了人们“想”表达的东西。
而且还是不单单只是表达了人们的欲望,他们往往是深挖了人们心中隐藏的那种欲望,甚至是读者自己都不知道的那种微妙与虚无。直道看见作品的那一刻,忽然顿悟:这不就是我的“灵魂栖息地”吗?!
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文化与艺术以温养人心,在“成教化”、“助人伦”方面,国家推崇润物细无声,国家现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中华书画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在温养人心的同时,也相当的能吃功夫,既要求书画家占位高,格局大,胸襟磊落不凡,又必须笔下激起浩然之气,这就需要学养和身心的积淀,“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来成”,中国历史上的名家,无不对文化有着强烈的精神诉求,将学养付诸笔端,铸就传世之作。
现今人们就美术“学”美术,认真读书,涉猎诗词和人文的少之又少(之前就有人说枯叶别说是诗,连打油都不是。ta说的对,我可以继续学,最起码我敢写,而且每天坚持写)。
学问养成,重在读书,读书,追本溯源是为了开阔眼界,是为了滋养浩然之气,一拓心胸,陶冶情趣,成为一个略显庸俗之人,并,有思想,志行高洁则勇于弘毅的人。
中国画之所以有中国气派中国风骨,中国风格,而是在于笔墨有生命,形式的灌注内在的精神,而不单单是追求外观的形式。中国字画讲究的是见字画如见人的古老说法,笔墨由心生,“心”“神”合一,表现出来的正是人生的经历和生活的状态。一个人如果把自己揉碎了融入到与墨条一起研磨,再赋予笔端,体现在翰墨里的便是精神性的存在。
观历代名家画论,他们说,每一根线条都代表着精神,每一根线条都极具代表性,令现代人感到,就如同和古人在对话,驻足良久,甚至不忍离去,这就是中国画的魅力。
从古到今,无数的文人雅士以其曼妙的文笔铸就了“梅兰菊竹”许多传世之作与诗词,中国文人以其孤傲的个性、倔强的性格、高冷超逸的韵味立势,将梅兰竹菊的韵味融入到了血液里。
梅:卓尔不群,枝干遒劲,专而弥芳,不畏寒实是出自天然,而寒香更为生来造化。花开之时,幽香飘逸,花落之时,犹于漫天飞雪。立梅之下,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是否是置于琼楼玉宇。
兰:忧而不病,喜居幽谷,独爱明月清风,不以环境而色逊,不因谷空而耄衰,自然自由自在。
竹:圆儿浑厚,无心为虚,挺拔而不轻佻,疾风劲节,弯而不折,沐日月光辉,享四季不同。
菊:立于寒霜,丽而不媚,怒放于深秋,点缀村野篱下。朱淑真《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中国文化注重的是为情而造图(文)而不是为图(文)而造情。笔尖寒树瘦,淡墨抒云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为水墨味外之味。
当
水墨表现的特性,造就了中国绘画的独特,树立了特有的艺术丰碑
(文:枯叶萧瑟,图:槑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