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兄弟情

180732

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相念之乐,未见有过“二苏”者。特别是比起曹丕与曹植、鲁迅与周作人来,这种优势更明显。苏轼兄弟二人从小在一起读书,苏辙小时候就向其兄苏轼学习,未曾有一日相离。子由在写作上也尽量学习其兄,文风亦颇见相似之处。再翻看一下他们的诗词文集,很大一部分是两人的互答之作。子瞻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要给子由寄信赠诗,晚年被贬谪时更甚,而子由也常有回作。

兄弟之间的调侃亦颇为有趣。例如,苏轼早年从刘巨门下读书时,夏日在学舍与同窗陈建用、杨尧咨、乃弟苏辙做大雨联句。陈建用曰“庭松偃盖如醉”,杨尧咨曰“夏雨新凉似秋”,苏轼对曰“有客高吟拥鼻”,最后苏辙对曰“无人共吃馒头”。众皆倾倒

时光匆匆流逝,在少年时就大放异彩的苏东坡正步入壮年。“如今他已然尝到做官生活的味道,但并不如他梦想的那么美妙。远离开京都的骚扰杂乱,在外县充任判官,副署公文,审问案件,颇使他感觉厌烦无味。有时难免感觉寂寞,但也有时举杯在手,月影婆娑,又感觉欣喜振奋”。苏东坡与苏辙是同科进士,同年步入仕途。两人的政治思想大致相同,在变法斗争中共同进退,晚年又同样被贬到南方的蛮荒地带。在这种寂寞欣喜时,是苏澈,一直陪伴着他。

苏家三父子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们才华横溢,天赋异禀,都想建功立业。但或许是命运使然,他们注定走上了离别的道路。这分别是在以前从未出现过的,他们兄弟二人情同手足:苏轼的性格豪放不羁,锋芒毕露;苏辙却冲和淡泊,老成持重。

东坡在郑州西门外望着弟弟在雪地上骑瘦马而返,头在低馅的古道上隐现起伏,知道后来再不能望见,才赶程前进。这些屈指可数的相遇机会,苏东坡选择他静静地看着弟弟远去,直到弟弟的背影消失在视野的尽头。即使后来变成无法这样相见,也会启程去赶赴见面,虽不说什么但行动力证了他们之间的兄弟情。

但是有很多的时候他们两个是无法相见的,唯有依靠寄信来寄托他们之间的情思。但是他们每月经常互相寄诗一首互相鼓励互相扶持。他们从未放弃过与彼此之间的联系,这种并不外露的兄弟情是那么质朴,那么真诚。初登宦途,他是多么心神不安,而子由与他的互相唱和,却给他增添了不少的平静。苏轼最有名的《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里的婵娟好似一座桥梁,虽不可相见,但他们在两头对着彼此倾诉罹难与思念。可见兄弟情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