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般情况下对于焦虑的评价是“负面”的,实际上并非如此。
焦虑情绪首先直接与生存相关。
焦虑的产生,首先是因为幼儿时期得不到养护人的及时回应;幼儿的持续焦虑会导致无力感和逃避行为的发生。
这种负面反馈(不及时或者带有负面情绪)会导致幼儿加强索取——哇哇大哭,暴力对抗等。持续下去,幼儿开始对外界不再索取——反正外界也不会回应我,那我就放弃了吧。
就像先前我们在《阿飞正传》中所言:“为了避免被遗弃,他一开始就遗弃(拒绝)了全世界。”
在成年期,缺乏生存基本技能和必需品来源,也会有焦虑情绪的出现。
这是我们青年人常见的焦虑:还在读书,不确定自己能否做什么,不知道自己未来如何;没有房车或没有爹妈可以依靠的话焦虑感会更加严重。
除此之外,焦虑会以“独木”的形态出现在某些重要场合。
比如说当你要去面对心爱的人表白之前,当你高考时,当你明天要在一个重要场合发表演讲时。这些重要场合的表现,可能会对之后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其影响力并不亚于生存资料的获取。
偶发性的焦虑,实际上可以提高神经兴奋程度。比如说当一匹斑马面对狮子的追逐时,这种紧张可以使得身体会有更好的竞技状况——从而逃掉狮子的捕杀,或者提高重要场合的表现。
套用“独木不成林”的说法,偶发性的焦虑,并不会对个人造成无法抹去的负面影响,就像一棵树无论如何也不能算作一片树林。反而更有可能的是,这棵树在风沙的侵蚀下逐渐枯死,就仿佛这种焦虑情绪在该重要事件过后一抹而净——就像它从未出现过。
综上所述:焦虑并非总是一贯的负面形象;我们讨论的焦虑,通常是指“成片的树林”——由于不重要事件(琐事)引发的经常性的负面情绪。
比如说:因为吃饭,因为衣物的摆放,因为一些并不具有攻击性的话语;因为他人对自己的态度;都是琐事,反而更为重要。
这些琐事传达出来的焦虑情绪,就是我们在幼儿时期被外界反馈训练出来的过度敏感。
有一个段子是这样的:小象在被饲养的时候,会拴在一根木桩上;当他还是小象的时候,它试图挣脱木桩,发现自己力不从心。这种力不从心的反馈,会使得小象在长大后放弃挣脱——而实际上这时候木桩根本经不起大象的发力。
当然这个段子经不起推敲。那我们换一个例子来说明。
经受过饥荒的人,往往是最容易发胖的人。这是因为饥饿时候的体验,深深扎根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了。作为一个大肚男,我小时候经常挨饿。现在的体验是,当我已经填满大胃的时候,大脑还未反馈已经饱了——因为吃饭狼吞虎咽,胃部的信息还来不及反馈至大脑。我会持续进食,直到后来感觉到饱了,当站起来的时候,发现胃部已经胀得厉害了。
说句题外话,野生动物寿命不长,跟饥一顿饱一顿有莫大的关系。获取食物不稳定,暴饮暴食大概率导致消化系统疾患。例子中的“饥饿感”,就是一种过激的感受。
这种焦虑,是长期生活在不安全感之下形成的,风声鹤唳般的“情绪过激”。(了解更多关于“过激”的内容,请点击《天人合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嘴上说天人合一的,不是骗子就是傻子》)
而我们后期的自我疗愈或者指导方向,就是针对这种“过激”来进行的。我们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多种“潜在的观念”,对于某些事件持有的“固有观念”,和应对某些行为时形成的“惯性应对模式”,都是需要在自省和实践中一一清除的。
※※
在成长和自省的漫长过程中
你一定需要一个辅助指导者
这不仅关乎经验,还牵扯到环境构建和必要支持
这里是广告:招募自我成长与情绪处理案例
对象特征:
有自省和完善自我意识;
持续受到不良情绪的困扰;
对自己或者他人不满意,时常纠结;
原生家庭有缺憾——父母不全或成员冷漠(交流少)。
详情请见稍后文章。
************************
哲学君,男,擅长情绪处理/心理咨询/自我成长,欢迎来问。
※※
关于自我成长和情绪处理
2、人生第二重要的事
3、说说受害者心态
5、分裂的自我
关于幸福和坦然的延伸阅读
1、幸福与苦相对
5、怎么成就自我
6、我们何以能够坦然
9、爱和爱情有啥区别
10、成熟人格长啥样
11、真爱是人的拯救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