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朋友转发了一篇关于电视剧《都挺好》的读后感给我,题目叫做《真正的强大不是原谅别人,而是放过自己》,我可以肯定朋友发这篇文章百分百是为了我好,因为知道我对心理学有些兴趣,就想着分享些这样的文章对我或许有些帮助。
只是朋友完全不可能料到是的,首先这篇文章的抬头就已经引发了我的抗拒情绪,然后我耐着性子读完这篇文章,然后,我承认,这篇文章写得很有道理,很有道理,一篇很有道理的文章。文章里对姚晨扮演的苏明玉的性格养成,她的痛苦、纠结、彷徨及其他各色人物的性格,行为模式都作了理性客观、逻辑严谨的全面的、深刻的探讨、分析,揭露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一生无法抹杀的、不容置疑的、客观深远的影响,然后得出结论“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性格与命运的来处,但不是归途”,“我们要冷静地回望深渊,了解自已性格与命运的来处,正视它,牢记它,然后用独立的新生来与它和解”,……,然后继续得出结论——所以,人格的独立和自由,才是一辈子的功课。真正的强大,不是原谅别人,而是懂得放过自己。
我承认,这是一篇写得很有道理的文章,人真正的强大不是原谅别人,而是懂得放过自己,说得太有道理,只是,亲爱的,有多少人懂得这个道理而能做到?世间有多少正确的道理,世间最不缺的就是正确的道理,只是,亲爱的,你们做得到吗?
我承认,其实根本我的情绪和这篇文章无关,文章本身无错,甚至可以说是心灵鸡汤。
我的情绪其实只是来源于,你真的懂得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吗?你真的能够感觉、感受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从而穿越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从而从此跳出你思维的惯性圈,拓宽你的思维,改变你的命运,让你生活得更平和、自在、幸福。还是只是脱离感受,陷在一个理性归因的道理里。如果只是后者,那你还不如不懂这个道理好。因为这个道理或许会成为你的负累,会成为你为自己脱责的借口,会让你更加无法为自己的命运承担责任。
在这个大谈畅谈心理知识的年代,只要知识面稍微宽广点的人,都读过、或听过,懂得一点关于原生家庭对人的性格的影响,这样的课程、书籍充斥着我们生活的随便一个角落,甚至打开电视都随便能发现几部和心理学知识、原生家庭直接发生关联的电视剧,
于是很多人恍然大悟,哦,原来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这么大,原来一个或暴躁、或冷漠、或忽视、或宠爱的童年环境对人的影响有这么大,原来是童年的创伤,童年的负面情绪,童年的负面甚至不堪经历导致了我今天的种种的不顺或逆境。最算不是这样,最少,我当下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其根本的源头来源于没有一个和谐的原生家庭。
事实是这样吗?
是的,事实的确是这样,原生家庭对人一生的影响是无法抹杀的,不容置疑的,客观深远的。只是,这是你头脑中知道的道理,还是你心里感受到的牵连?
世间真的有太多的道理指引着我们不断向前,不断“追求”,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我经常会有疑惑,《论语》既是封建帝王最看重的一本书,那么应该是民间教育最普及的一本书,那么想必应该那时的老师已经将里面的道理讲得很透彻了吧,如果讲得那么透彻,那么如果听讲的学生只要有一部分能够遵照执行,世间应该很太平了吧,可是为什么几千年来,朝代更替,战事频繁。
为什么有许多读书人气节皆失,他们读了并懂得那么多的道理啊。
那么现在呢,尤其在这样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你想学任何的知识、道理随手打开电脑百度一下既可,甚至无需那么麻烦,手机只要随便一刷屏,新闻、订阅号、朋友圈里尽是各式各样的知识、文章,里面能学到的“道理”比比皆是,深刻精髓。
只是,还是那句话,亲爱的,你做得到么?
是的,不可否认,有些人是做得到的,他们自律、刚强、卓越,他们似乎是人生的赢家,他们的人生充满着成就和挑战,他们随口的一句话都是人生格言。
于是有些人也追随着这样的格言,这样的榜样,要求着自己,可是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有些人被弄得身心俱疲,仍在追逐,仍在遵循着那个道理的指引而行。
其实,这个时候,你本应停下下思考,那个道理真的适合我吗?它再好,真的适合我吗?如果一个道理不是经我体验的,不能让我感觉积极向上的,状态饱满的,精神愉悦的,你真应该思考一下它适合我吗?
隐约记得孔圣人和王圣人(王阳明)都说过,所有的真理都必须经过你自己的体验,只有你自己体验得到的真理和道理对你而言才是正确的,否则,对你而言它就是不适合的,甚至可说是不正确的。
那么,心理学上关于原生家庭的道理是一样的,道理是正确的,只是你能感受得到么,你能做得到么?
如果只是一个道理,如果只是一个理性归因,那远远不够,那会让你的心,你的感受和你的头脑脱节,你的人生又多了一个道理的指引,你将会是那个身心分裂的人,你将会慢慢丧失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内心,活在他人的理性归因里。活在追逐道理的世界里,而不是活出自己。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身心合一,活出自己呢?
未完待续系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