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39岁时,升为了庐陵知县。三月份的时候去了庐陵。到了庐陵之后呢,施政办事从来都不用严刑峻法,不用法家的方式,而是选择以开导人心,帮助别人为根本治理。刚上任的时候,他首先做的事情是去附近做调查,走访居民,调查每个人的贫富奸良情况,并且管制一下。而且这个地方的人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打官司,不管大事小事都要打官司,导致这里的监狱一直都是满的。阳明知道之后就选出了三老里正,劝说他们行善,不要一直这样打官司,百姓们也很是感动,所以监狱里的人也一天天的减少。当官七个月的时候,他明天慰问父老,教导子弟,感化人心。有一次着了火,他祈祷这个风能停止,用血去祭火,火就灭了。此后阳明又实施了建立辟火巷,强化防火措施,增强驿站系统,铲除横行贪污的地方官僚,杜绝以神会名义贪污的行为。以此持续了他的知县生涯。
那么我们从这个文段中可以看出,阳明施政的方式和我学习过的历史人物很不一样,首先他主张的是威政不施威行,以开导人心感化人心的方式铲黑恶治百姓。这就是他想成为的圣人会做的,如果一个圣人身处于这样的境地,我相信也会这样治理百姓的,而他这样也正是自己成为圣人理念的实现,真正以圣人的方式做好了知县。
后来他又升为了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有一天他和黄绾、应良谈论圣学。阳明说,“学者要是想成为圣人,必须先廓清自己的心体,让纤翳无法在上面停留,这样才能看到你的真性,才能有继续修炼的地方。应良说会不会很难。阳明说,圣人的心就像明镜一样,纤翳自然没有地方停留。而凡人的心,就像充满班垢的镜子一样。需要痛刮一番,除去斑驳,就能看到纤尘了,拂去就好了。到这里就是已经识得仁体了。如果斑驳没有被去掉,但是中间还有一块明处,尘埃落在上面,也还是能看到。但是如果污垢堆积,那就看不到了。人和人都有一定的不同,不要因为难就怀疑它。凡人都喜欢容易的而厌恶难的,其中的选择必然有喜安逸和私情私欲这些本能层面的干扰,还有一些坏习惯的阻挠。识破这些,克服这些之后,自然就不觉得难了。
阳明觉得想要成为圣人,就要廓清自己的心体,磨透自己的镜子。那么什么叫做磨镜?怎么去磨镜?首先你要是想廓清自己的心体,就要抛弃所有本能的东西,抛弃自己的所有私情私欲,放空心的去磨炼。而在这所有的一切你都要有一个目标一个志向,比如说当圣人。有句话讲“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你要是生下来就知道你的目标志向,你就可以安安稳稳的走下去。要是通过学习知道了你的目标志向,是利于你行走的。而你要是不知道,很困惑的话,就要鼓励着前行。像王阳明给自己的定义就是困知勉行,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你知道了你的志向之后,廓清心体,就可以开始磨了。那怎么磨呢?是不是从内外两种角度去磨,在内修炼自己的内心,在外修炼自己的肉身。其实第一句就说了,论实践之功。一切都是在实践中,在“事”中磨出来的,不论是内还是外,都是要通过实践去磨。其实也就是达到知行合一。你知道你的志向了,你就去做,而磨镜只是帮助你成功的桥梁。
我认为我现在的阶段也属于困知勉行。但是我一直无法廓清心体,更别说磨镜,知行合一了。我不知道我的志向朝向是什么,也没有驱逐安逸的动力,导致一直在属于斑驳驳蚀之镜。当然我学习王阳明课程之后也有了一定的觉悟,也慢慢的清晰了一点,我相信因为阳明课程我最终也会成为一个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