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约翰的第三封信,是他在芝加哥大学的演讲。这既是他对芝加哥大学年轻人的建议,也是对所有正在成长路上的年轻人的建议。
一、认识自己
曾经有人问苏格拉底,这世界上最难的事是什么?苏格拉底回答说,“最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就需要对自己有个全面深刻的了解。而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认识,都停留在消极的方面,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较多。有的时候,是出于谦虚。
有的时候,别人表扬我们勤快。我们可能会谦虚地回答:“哪里,其实我平时在家还是很懒的。”这种近乎自我贬低的评价,也会影响我们对自己的认知。
洛克菲勒说,我们认为自己是什么人,最后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跟心理学上一个叫“皮格马利翁效应”相吻合:即只要真心期望和认可,就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我小的时候,就听过一个这样的故事。两个人去医院看病,有一个人得了癌症,另一个人身体健康。但是因为医生的疏忽,在写检验报告的时候,把他们俩的名字弄错了。
结果那个身体健康的人,拿到了那份确诊癌症的检验报告。这个人当场就吓瘫了,回去没多久就去世了。
而那个身患癌症的人拿到了身体健康的检查报告,因为没有心理压力,心情舒畅,结果反而活了下来。
虽然没有人能验证这个故事的真假,但它说明了一个道理:心理暗示对人的作用非常大。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千万不要看轻了自己。
二、态度导致结果
洛克菲勒说,态度决定我们如何选择,如何行动。
在职场中,有些人看重能力,有些人看重态度,但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去提升,而态度,却可以导致最终的结果。
小A和小B是同一所学校的毕业生,他们在学校的成绩差不多。毕业后他们被分配到同一家单位。
一年的实习期很快就过去了,小A转了正,而且被提拔到一个管理层的岗位,小B却要面临着被单位辞退的窘境。
小B心里非常不服气,他认为他们两个人的能力差不多,为什么他就要被辞退?于是他气愤地去找老板评理。
老板听完他的投诉,也没说话,笑了一下,紧接着打了一个电话,把小A叫到了办公室
然后对他们两个人说:“现在我想买一批土豆,你们两个去市场上了解一下,给我报个价过来。”
没多久,小A和小B都来找老板汇报情况。小B抢先说:“老板,很不巧,市场上没有土豆卖。”
老板把目光转向小A,小A说:“市场上确实没有土豆卖。但是我找了菜市场一个菜农了解了一下情况,没有土豆卖的原因,是因为今年土豆歉收。另外,我也去附近另外几个菜市场打听了一下,情况确实如他所说。同时,我还了解到了一些其他的进货渠道和价格,现在我把它做成了一份分析报告,老板您看看。”说完他把分析报告递给了老板。
小B在旁边听完后,涨红了脸,他默默地退出了老板的办公室。
在这个故事中,小A和小B在刚入职时,能力都差不多,但是工作一年后,因为两人对待工作不同的态度,导致了他们一个不同的结果。
所以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不同的态度,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只有那些态度端正、认真的人,才可能得到一个自己满意的结果。
三、乐观是一种信念
洛克菲勒在信中说:乐观是一种信念,是人们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仍然能相信,困难挫折都是暂时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法国杰出的作家巴尔扎克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的成长经历也激励了无数年轻人。
巴尔扎克在读大学时学的是法律专业,可是毕业后他却爱上了写作,立志要成为一名作家。
他的父亲非常不满意他的选择,在劝说无果之后,他的父亲便断绝了他的一切经济资助。巴尔扎克的生活一下子陷入极其困顿的状态。而投出去的稿件,一封封被退回。
在最艰难的时候,巴尔扎克只能就着白开水,吃一点干面包。但是乐观的他却想出了一个“望梅止渴”的办法,他在桌子上画一些汉堡、鸡腿、牛排、奶酪等美食,然后想象自己在欢乐地享用它们。
为激励自己战胜困难,巴尔扎克买了一柄镶着玛瑙石的手杖,他在上面刻着:我将粉碎一切障碍。
就这样,巴尔扎克凭着他乐观的信念,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实现了他的梦想,成为了一个闻名世界的大作家。
成长的路上,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考验和障碍,如果我们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不妄自菲薄,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相信我们的人生自会有一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