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自嗨执笔,文责自负。
结婚五年,我和婆婆的距离始终保持在四十分钟车程。她和公公住在老家,我家在城边的电梯楼,这段不长不短的路,像条用里程碑串起的刻度线,丈量着那些在车轮声里慢慢沉淀的心事。
头两年,我的通勤包总装着给婆婆的东西:熬好的梨汤、新买的降压药、医院的体检单。她打电话说"这不舒服那不舒服",我请假开车回去带她来医院做各种检查;她做鼻中隔手术那周,我每天跨半个城送午饭,保温桶里的排骨汤熬得发白,却在她女儿探病时,听见她俩谈话说"还是亲闺女带的饭熨帖"。四十分钟的单程来来回回不计数次,像我心里越堆越高的"本分"。
可这明显不对劲,直到我的两次住院——2022年我做宫腹联合术住院十多天,去年我生孩子以及坐月子。我躺在病房,老公给她打电话,她在那头沉默片刻说:"让她妈去照顾吧,我这老胳膊老腿的,再说还得给你爸做饭。"坐月子来了一次,推开门看见我说:“我来医院拿药,也不知道他(她儿子)会带我来。”我低头看娃没有说话。这后来再无其他,还真是一言难尽。
她儿子三天的重感冒,她连着七八通电话都是让我好好照顾,甚至身体力行的来照顾一天半,这四十分钟车程对有些人是抬脚就到,对另一些人却是跨不过的鸿沟。
东侧邻居李姐的婆婆住对门小区,隔条马路。她们从不在同一屋檐下吃饭,却会在周末交换刚出锅的包子;李姐给婆婆买的智能手环总调错时间,婆婆却逢人就说"儿媳买的,能看天气"。李姐说,婆婆第一次来送菜时,在门口换鞋就说:"我不进去坐了,你们年轻人爱干净。"这种"隔着马路的温暖",让两个女人在各自的生活里,留足了透气的空间。
现在我的通勤包轻了许多,也不再随叫随到。五一,我收到婆婆的电话:"我想妞妞了今天你上班吗,我们去看她吧。"我带着崽子约在了她熟悉的路口接她,见面就絮絮叨叨东家长西家短,还有最近感觉哪不舒服又吃了什么药,我只笑笑没吭声。原来四十分钟的距离从不是障碍,而是让我终于看清:婆媳间最好的距离,是在彼此的坐标系里,找到不烫手也不冰手的那个点,就是最好的距离。
至于那些未曾被回应的付出,就当是成长路上,为看懂"人性复杂"交的学费吧。毕竟,能在期待落空后依然选择体面,才是成年人对生活最温柔的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