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一书,作者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细腻的文笔,讲民国期间26位有才华有美貌有家世的女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爱恨情仇的一生。
没有人一生能诸事皆如己意,不论前半生与后半生,不论何时何地,女人都会渴望年幼时有父母遮风挡雨给足庇佑,成年后能有人安放此生,给半世的安稳岁月。前半生,是得于命运的安排,后半生呢?多来自自己的选择。
26个女人里,张幼仪的逆袭,最叫人心疼和佩服。
她是大家闺秀,是书中所写女子中,最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女子。15岁带着火车车厢都塞不下的上好家具,在哥哥的安排下,接受媒妁之约,与徐志摩结婚。懂事乖巧隐忍,虽然深的徐家上下喜欢,却仍然被徐志摩唾弃,从未被徐志摩善待过。
梁实秋说徐志摩对谁都不冷漠。可唯独对她冷漠到残忍,初见她照片时鄙夷的说她是“土包子”,结婚后不愿多看她一眼,在她初到英国时满脸的嫌弃之情,在她怀孕时反复提出离婚。张幼仪的一切在徐志摩跟前从无存在感。
媒妁之言给徐志摩的,是束缚,他极力挣脱,努力追寻理想的自由的浪漫的爱情。待遇见林徽因,便不顾一切成为民国期间文明离婚第一例。
离婚后的张幼仪,从之前害怕失去一切,到失去幼子后的无所畏惧,德国是这个女人人生转折的记录地。在张幼仪这里,她的一生从此分为在德国之前和在德国之后。
异地他乡,独自求学,抚养幼儿,承受丧子之痛。在德国那几年,习惯依赖,习惯接受家人安排好一切的张幼仪被苦难打磨的内心强大,坚强独立有韧性,从此明白依靠是自己给的。
从德国辗转回国后,张幼仪教德文,任银行要职,经营云裳,无一不风生水起。前夫徐志摩对她另眼相看,大概他不曾想到,在他眼里“小脚与西服”里的小脚,有天也能突破传统,独自坚韧的活成一段传奇。
她这一生在百度词条里,浓缩成这样的一段话:
张幼仪(1900—1988),名嘉玢,1900年出生江苏宝山,1915年与徐志摩结婚。1918年生下长子徐积锴、同年徐志摩前往美国读书,次年徐志摩则转往英国伦敦。1920年,张幼仪前往欧洲与丈夫团聚。此时的徐志摩与林徽因坠入情网,并于1921年要求与幼仪离婚。1922年张幼仪于柏林产下次子,并与徐志摩正式离婚。1926年返回中国,1927年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1928年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1949年移民香港,1954年与苏纪之医师结婚。1974年苏纪之医师去世,幼仪搬往美国与家人团聚。1988年逝世于纽约。
此后几十年独居,将徐的父母养老送终。虽说是在尽她的责任,可她也有选择不这么做的权利。与她得到的徐家的财产和后来中国第一女银行家的名声相比,如果真的给她换,她也许宁可选择当一个被人疼爱的徐夫人。
几年前,看完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后,特意翻出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一集不拉不带快进的看完。至今仍然有印象的两个镜头,都是张幼仪。一是张幼仪坐在火车上回忆往事,没有痛苦与不甘;一是林徽因临终前,张幼仪和阿欢一起去医院看望林徽因,在医院的过道里回头时的眼神,有感叹还有遗憾。
一生,对于她,前半部分一直在接受,不甘也无力反抗,她无论怎么好,也赢不得诗人多看她一眼。后半生,置死地而后生,没有哀怨,没有放弃,她的所有好,成就了她自己。
如她自传中所说: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