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中选书
如果看的书比较泛的话,会发现有不少书里会有提到另一本相关性的书。比如说我以前看周鸿祎的《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书中推荐了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窘境》,然后查这本书的时候又发现了姊妹篇《创新者的解答》,当中又提到了那本红透半边天的《定位》...好的书和聪明人一样是扎堆的。
这样往复下来,基本上一个领域的经典书籍都会被搜出来。建议偏商业营销管理的书还是不要看国产的了。这些东西老外比咱厉害。如果是主题阅读,从书中选书是一种非常高效而且有效的方式。
从人中选书
生活中总有我们敬佩的人,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各个方面都在我们之上,我们可以从他们那直接要书,让你认为的牛人帮你“过滤”,节省时间。
再一个,当打开这本你佩服的人推荐的书时,往往心中留有一个念想“这个xxx给我推荐的,我要好好看一下”但是有利有弊,有时候别人认为很好的书会“水土不服”两个人的心里表征有差距,见识和思维方式相异产生的必然结果。如果给好朋友推荐一本书,他们看了几眼之后觉得soso,对这份关系也不太好。
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也很少给人推荐书了。如果真有好朋友想读书但是不知道读什么,我会直接买一本送给他。送就不一样了,因为送的书人们都不看,也就不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了。
从品类选书
当当亚马逊的品类销量排行榜也可以作为参考。也要当心,有些新出的畅销书会刷排名,给钱就给排前面。
小说类的就看获得大奖的,诺贝尔奖,雨果奖的评委们水平都相当高,他们从全世界的作家那里筛选出来的书一定值得一看。
领域的权威人士的书一定要读。管理学就是德鲁克,心理学直接追溯到弗洛伊德,哲学直抵孔孟康德。这些“一手知识”是学科的源头,是所有本领域知识的来源,细细品读定受益颇多。往往加上案例,修饰,作者自己看法的都是“二手”甚至是“三手知识”这些知识容易理解,不足以明白。
只读最经典最广为流传的书。两千年前的书要读,最新的前沿科技也要读。低不成高不就的书就看自己喜好。比如那种畅销书要当作看博客一样的读,事实上很多畅销书本来就是网络作家的博客集合。这些书不是说不好,而是不够体系,可以用碎片化的时间解决。
选什么样的书
选出了一本自己还挺满意的书,要进一步看值不值得去买。书的封皮扉页都有出版信息。一般来说,要买那些版次日期最接近的,也就是最新版,这点对于企业管理类书尤为重要,再版的时候作者都会把原有理论结合实际再次复盘,改进。
印刷次数越多的越好,加印越多说明卖的越好...
选择有权威性的出版社,如中信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如果是一些没听过名字的野鸡出版社也要当心。每年新书成千上万要上市,一些权威出版社是不允许垃圾书上线的,看看你的教材是不是明白了什么...
国外的书一定要找权威的译者,很多时候一本好书是会被翻译搞砸的。
不要找书单
到处要书单找书单的人,是绝对不会按着书单耐心读下去的。而且,找书单是把你选书能力快速降低的最好方法。
大多数纠结看什么书的人都是不看书的人,真正喜欢看书的人自然会有看不完的书,就不用纠结选什么书的问题了。
多读多看,自然会形成自己的一套选书逻辑,该踩的坑避免不了,该读的烂书也要读完,没有看过烂书就不明白什么是好书。如果有读一本书的时候觉得“这个作者如果看过另一本书就好了”的体验,就说明功夫到家了。
有人说,如果你每3天读一本书,你这辈子能够读的总量,也就是教室这一面墙这么大的一个书架。所以,每当选择读一本书的时候,就等同于把这本书放到你的这个限有的书架上。这应该是一个慎重的决定。
不过好消息是,如果你有所选择的话,这一面墙的书架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