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于《后来的我们》的评价呈现两极化趋势,有人说拍的真好,简直是深入人心,有人说拍的什么啊,没看一半就走人了;有人被林见清和方小晓之间的感情,感动的一塌糊涂,痛哭流涕,力挺刘若英,有人觉得男主太渣,女主太作,刘若英三观不正;有人在片中看到了自己,对过去的自己慢慢释怀,有人不知影片所云为何物,甚至还在心疼那50块钱的电影票钱。
也许这就是当前有情怀的电影所遭遇的共同尴尬吧,你不懂我,无法走进我的世界,正如我不懂你,无法走进你的世界一样。
说到情怀,它一定和一个词分不开,那就是经历,只有拥有过相同经历的人才能产生情怀,引发共鸣。情怀不像其他东西那样,会有一个好坏的标准,它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感受。再有情怀的电影,我不喜欢,它的情怀对我来说就是零;再没情怀的电影,我喜欢,它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高尚的情怀。所以说,电影的情怀和电影的好坏一样,起之于自己终之于自己,他人无从置喙。
就像好多人看完这部片子,会不明白为什么方小晓当初要拒绝林见清,一个爱她,以她为中心,为了她想要的生活而努力奋斗,甚至于最终变成她喜欢的那个样子的男人,现在的女的也太作了吧?
没错,产生这个疑问的大多数是男性观众。这大概就是男女的差异吧?作为女性的我一眼就能看出方小晓需要的是什么。
一开始她没有遇到爱的人,所以她考虑的都是现实问题,对方只要满足北京户口、有房有车,她就愿意和他在一起。
后来她有了爱的人,他的理想和纯真洗涤了她身上的社会味儿,让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总是不知所踪的方小晓,第一次意识到爱情的美好,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物质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所以她变了,从一个物质女变成了一个愿意陪着心爱的人过苦日子,愿意陪着他成长的女强人。
也许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吧,它很美好,让两个陌生人彼此靠近,同时又跟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同样的时间点上,林见清遭遇创业失败,当游戏客服被客户嘲笑殴打,回老家请客被说装阔,卖盗版碟被抓进监狱,甚至还有女房东命令他立刻搬走的致命一击。这一切都导致林见清的变化,让他从一名理想纯真的大学生变成了比方小晓还社会的社会人。
我想,正是因为他们的成长不同步,没有跟上对方的步伐,才让他们越来越不懂对方,越来越无法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直至最终的分离。爱情让他们都活成了对方原来的模样,而对方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
所以电影里才会出现那让人扎心的一幕:
林见清做游戏赚大钱了,第一件事就是买房子。因为这是方小晓最大的愿望,他认为他做到了,方小晓就会重新回到他的身边。
可是方小晓却说:“见清,你不懂我,从来都没懂过。如果你认为当初的我不能跟你一起过苦日子,那你如何认定现在的我就能跟你一起过好日子。”所以最终他们还是错过了。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懂比爱更重要。只是在你尚未经历现实的苦与痛的时候,你何以懂得爱情的甜与酸?
正如刘若英自己,跌跌撞撞尝过了无数爱情的苦,才在40岁的时候等到了刚刚好的人,拥有了一段刚刚好的婚姻。
有人曾问她,到底怎样才算“学会了如何去爱”?
刘若英笑着回,“就是始终去爱,始终在爱里学习和成长。”
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写过一些人的名字,又被另一些人写下过名字;亏欠过一些人,又被另一些人亏欠,踏错一步便再看不到来时的路,于是只能咬紧牙关继续向前。
时过境迁, 也终于明白:
如果不是那些遗憾,我们怎能学会如何去爱?如果不曾在深夜因想念痛哭,我们又怎能学会真正珍惜?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后来》这首歌唱了20年,仍然会让人一听到就泪流满面的原因吧。
最后用一句见清爸爸写给小晓的信作为收尾吧,“缘分这事,能不负对方就好,想不负此生,真的很难,这些可能都得等到你们老了,才能体会得到。”
所以,你不懂我,我不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