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来岁的年纪,不上不下的职场生涯,背负着父母的期望,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这可能是大部 在20来岁的年纪,不上不下的职场生涯,背负着父母的期望,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这可能是大部分90后的真实写照。这个年纪,除了迷茫,除了接受现实中的能力差距,短暂低下高昂的头颅 ,好像我们能做的也不多 。更让我们这代人焦虑的是,现在的房价已经逐渐接近顶峰,近期的房价也没有下跌的趋势,谁也没法预测未来的经济走势,这一切的不确定性都像一道杠,横在我们90后这一代人头上,你不清楚什么时候能跨越过去,也不确定能不能跨越过去。
对于这一尴尬处境,我们能做的或许是专注于职场,努力提升自己能力,争取谋求一个更好的发展,这才是我们当下能控制的部分。至于房价、物价、通货膨胀,目前还没有太多办法去追上它们的上涨速度。到了这个年龄段,努力工作,赚钱凑个首付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对抗通货膨胀的唯一手段。要说难,看起来也不是很难;要说容易,好像也没有那么容易。时间,可能是唯一能同时帮我们积累能力和财富的东西。除此之外,别无所求。
谈到职业,我们是没有办法去预判一个职业的发展好坏。就像昨天还没有的视频运营,一下子就随着抖音、快手的兴起火了起来,没有任何征兆。而在这之前,甚至没有这种职业的存在。而随之而来的就是李佳琪和薇娅在直播平台带货火了起来,大家有争相涌入直播带货的领域,成为网红······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被潮流推着走,甚至还没反应过来,这种热门岗位就已经有了各种运营大师,而我们这批还没彻底被互联网驯化的职场人,着着实实看着短视频红利到来,然后红利机会慢慢远离,却没有一点点还手之力。这就是现在的社会。
所以说,要我们来谈职业的选择,你是根本没有办法给出一个标准答案的,甚至没有信心说出一个答案。因为这种趋势,你压根没看懂。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未免会沮丧,面对一个飞速变化的社会,我们是不是没有办法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了?我们是不是注定被趋势抛弃掉的一代?我想未必。如何来应对这个时代的飞速变化,我能想到的是以不变应万变。
不变,不是说我们对所有新生事物都要采取对抗、不接受的态度。我们可以允许潮流的变化,我们也接受这些变化。但是无论怎样变化,内核是不会随潮流变化的。我们可以去做选择,但是支撑我们去做选择的不应该是外界的变化,而是我们自身对变化的态度。面对新兴事物,我们可以选择去尝试。一旦开始尝试之后,就不能有浅尝辄止的想法。而是坚持学习,掌握新兴事物的核心点,培养自己的技能,建立自身的竞争壁垒。把新兴事物当做一个学习目标,明确自己在当中要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从而来建立自己长期的学习计划,慢慢提升自身技能,直至成为行业的专家。当你在一个新的领域能利用这套方法去快速成为领域专家,那你面对其他新的领域,也能把对应的方法论迁移过去,快速找准个人机会点,占领制高点。而这一切,是基于选择后坚持走长期主义路线。
反过来自身看,在对最近几年的选择中,我就犯了严重的短期主义选择症。对于所有的事情都想通过自己短期的超常努力,然后祈求能有超出预期的回报。这种短期异常努力的状态的确能在短期内收获身边的人都的一些好评。但缺少长期坚持的做法,同时也换回来了外界的否定。
回顾过去,惊喜地发现所有当初不问未来,努力去坚持,甚至卑微地去坚持做的事,全部都产出了还算不错的结果。
两者对比之下,会去反思,自己所理解的努力,是否出现了偏差?
带着这份疑惑,去樊登读书听了《终身成长》这本书,忽然醒悟,可能是自己陷入了“固定思维”的怪圈,导致自己在做选择和行为上出现了偏差。
原来我是一直在对标一年前的自己,试图证明自己在一年的时间内能做得比一年前的自己更优秀,包括在管理这条路上的认知。但是这个参考系是静态的。也就是只要自己在这一年里有做事,那我的认知是一定会比一年前更优秀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去做这样的对标,那就无法避免产生自我满足的情绪,而这种自我满足的情绪是虚假的自我满足,可能你对内是比之前要提升了,但是大家都在奔跑的路上,实际上这种差距还是没有拉开,客观来说,其实你还是处于一个自我停留的阶段,所以在外界自然得不到认可。更严峻的是,如果你因为这种情绪的存在,允许自己短暂停留一下,那你就落后于其他人了。实际上你全力冲刺了一段,休息了一段,你的平均速度是跟那些慢跑的人是一样的。而且,在这场赛跑中,你还产生了自满情绪——这会拖累你后面奔跑的心态。这样盘算一下,好像还有点小亏。
可能这就是短期主义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影响吧。
还记得以前上大学,选择把棒球作为自己的爱好。刚开始进院队学习的时候,是个小白。拿着手套,接个慢速球都很慌张,也接不稳,做得最多的事情是捡球。师兄们都很厉害,刚刚经历了校长杯夺冠的赛季,自然也很看不起我们这些新人。记忆中最多的场景就是接球不稳被骂,然后再来一次。
进队一两周之后,我们也自行组织了小团体进行加练。练最基本的动作:扎马步、下蹲,摆手套,移动等。坚持练了一年,到了校长杯新赛季,我们几个偷练的新人凭借扎实的基本功,成为了院队的主力。虽然遗憾止步四强,但是看到努力训练的回报也是很开心的。再后面,也是凭借这股苦练基本功的态度,加入了校队,随队出征广东省大学生棒球联赛、全国大学生棒球联赛,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现在想想,当初单纯是出于热爱,选择了坚持去做最简单、最枯燥的工作。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给自己带来了扎实的基本功。三年坚持下来,不仅学会了一门技能,还获得了不少的荣誉和外界的赞誉。这应该就是对长期主义的一种嘉赏吧。
毕业之后,反而没了这种耐心去把最基本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去重复做了,努力的我居然把同样努力的“我”丢掉了····
毕业前后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认知和表现差异呢?可能还是要从两方面去看吧。
首先就是刚毕业那段时间的失恋经历吧。对于一个即将离开大学校园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暂时是没有办法建立对这个社会客观、清晰的认知的。被动从一段自己认可的感情中抽身,会不断从自身去寻找原因。固执地选择了能在短期内证明自身能力的事情去做。希望通过这些事情去挽回丢失的感情。
其次是对身边的环境没有客观、清醒的认知,特别是对圈子内一些异常优秀的朋友,会下意识认为大家水平相当,循着他们成功的轨迹去做选择,希望能在短期内做得与他们旗鼓相当甚至是超越他们,以此来向自己证明自己与他们同样优秀。不难想象,这种不遵循内心的选择,最后的结果都让自己付出了代价。
这两种让自己偏离原有轨道的心态,均是短期主义思维下的产物。不但没有成功证明自己,反而让自己距离真实更远。从长期来看,伤害更甚,还有可能让自己误入歧途。
幸运的是,及时反思把自己带回了正确轨道。
作为一个从底层走上来的孩子,过往不乏逆风翻盘的经历。我惧怕的并不是恶劣的处境,而是为错误方向坚持的自己。只要方向能纠正过来,一切都有机会重新开始。
重新开始,好像说得挺简单。但是应该怎样去做呢?
第一、思维。摒弃所有短期主义的思想,转化成长期主义思维,坚持去做好输入,以一颗海绵的心态去吸取所有来自于外界的营养,把时间战线拉长,坚持深度学习,成为至少一个领域的专家。
第二、选择。在现有环境下,切换至上一级别视觉,你到底希望自己能具备什么能力,解决哪些问题,选择去做能培养出对应能力的事情。无条件选择相信,然后坚持做下去。
第三、反思。对于所有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都需要不断去调整自己的节奏和方向。适时跳出来看看自己,是否还是按照原来轨道坚持着,是否需要调整目标完成进度,是否需要调整目标方向,是否应该赋予自己更多的任务。这种反思能帮助我们在长期坚持的过程中,找到内心的力量。
第四、知识储备。所有有价值的事情都具备系统性,而这种系统性又是由众多方面碎片化知识组成。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通过这种梳理把不同模块的知识串联起来,使之具备连贯性、可迁移性、灵活性,从而形成系统性。
过去的错误已经成为了过去的组成模块,没必要再去重组一个过去。坚持长期主义,做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坚持自己的选择,直至成为行业的专家。
未来仍未来,相信你能做好准备;未来慢慢接近,希望你能忠于自身,做对自己最优选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