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大宝对朋友的渴望超乎寻常,对和别人交朋友也特别主动,一旦跟谁交上朋友,或者他喜欢谁,也是热情的超乎寻常。之前,因为特别喜欢班上的一个女同学,我们在这里就先称呼这位同学叫小灯笼吧。什么好吃好玩的都想送给小灯笼,每次接他放学,都要跟这个小灯笼玩会儿才肯走,成天心心念念的都是谁谁谁。可是,后来有段时间,他闷闷不乐,说是这个小灯笼不跟他作好朋友了,孩子问我为什么小灯笼不喜欢他了。因为不明原因,我只好告诉他:每个人都有跟谁做朋友的自由,这是她的自由。
最近,孩子跟我提过多次,想送礼物给他的新朋友,在这里我们先称呼那位小朋友叫小路灯吧。之前,大宝会从他现有的玩具里挑选出来送给好朋友。而这次,他希望我能买新玩具,因为他说小路灯喜欢某某动画片里的人物,而这个玩具小路灯家里已经有一个,他想再送他一个备用。第一次提出这个要求时,我婉转的对他说:等开学,你见到小路灯时,问问他喜欢什么,毕竟他家已经有一个了,也许他并不想多一个。而当时,我心里有个评判:孩子过分讨好同学,是个问题。
我以为这事儿算是过去了,没想到昨天大宝跟我说:妈妈,我问过小路灯了,他喜欢那个玩具,他想再要一个。呵呵~自己挖的坑,得自己爬出来。因为,心里不认为儿子这种,通过送玩具维持友情的做法是正确的,又担心这次满足他,往后,会给他错误的意识,以为花父母的钱可以无所顾忌。
于是,我对他说:我们可以在特定的时候送别人礼物,比如好朋友过生日,或者到谁家做客。而平时送东西给你的朋友,要通过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老是花父母的钱。这次,既然你已经答应同学了,你就从你现有的玩具里挑一个送给他,并自己向他解释。好吗?
孩子懵懂的同意了。
今天读了应老师的《西红柿法则》,对与孩子的互动有所觉察。当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我首先不自觉的评判这个要求是否合理,而合理很多是基于成人的标准。而我的回答是否推动了孩子的心灵进程呢?
应老师文中总结,当孩子提出一些正当的需求,但现实又不能满足孩子时,不妨采用这样的回应结构:
1、正面回应孩子的需求
2、诚实告诉现实的情况
3、发问引发孩子的思考
西红柿炒蛋如此,孩子想吃冰淇淋、孩子想买玩具、孩子想玩游戏,都可以遵守这样的沟通原则。
于是,和孩子之间就送小路灯玩具重新展开对话。
我:妈妈看到了你对同学的感情,你很重视你们之间的友谊,妈妈很感动。现在是这样的,妈妈没有花钱买新玩具的计划。而你又答应了小路灯要送他小马宝莉。你要怎么处理这个情况呢?
大宝:那我们去小路灯家做客吧!(当他说出这句话时,我真的是爆笑不止,哈哈哈~我真是个会给自己挖坑的妈!我有一个如此聪明的儿子!)我找到解决办法了是吗??
我:宝贝,你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又制造了另一个问题。这解决不了问题本质。我们并没有要去他家做客。
大宝:哦,对了!小路灯喜欢红色的,我的那个帮帮龙伟斯可以送给他!哦,不行,我已经答应我的好兄弟至旸,这个是要送给他的。
我:嗯,当然要遵守先做的承诺。
大宝:那我就把那把红色组装枪送给小路灯吧,虽然有些零件被小又搞坏了,我还是决定送他这把枪。
我:好的,就照你说的做吧。你还要负责和小路灯解释清楚为什么没能送他原先答应他的玩具哦。
大宝:我知道了,以后我不能随便答应别人办不到的事了。
今天在朋友圈分享应老师的这篇文章,引来上图这样的评论。
其实,我想对这位朋友说,想当初我也像你这样振振有词。而通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我的意识真的被改变了。不要怕孩子思考,别怕他动脑筋,制造问题呀,有问题才有改变的机会。当孩子思维模式被拓展,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教育反而会越来越轻松的。而不去回应,怕自己累或嫌麻烦,干脆拒绝,就好比大禹治水,於堵只会制造更多的问题。而疏导才是治水的根本。累不累,真的全凭妈妈的智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