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可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写了四百篇。从未曾想过有一天我可以写这么多,也很感激,可以坚持到现在,并且还在继续坚持的路上。
仅此一篇,纪念我成长的轨迹。因为简书,让我成长,让我爱上学习,让我知道,生活的乐趣不仅只有吃喝玩,更有意思的是对知识的探索,对未知的想象,对未来的渴望,对音乐的热爱并为之努力不断接近。
学生苏秋如,今年大四,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考过2次四级,未过,但我这次有信心一定可以取得高分。考过1次研究生,很遗憾落榜,花了好一段时间,让自己走出失败或者说挫折的阴霾。我要感谢家人,感谢鼓励我的人。
至今还记得叔叔说,学习是持续一生的事情,不能因为这点打击都承受不了。人不可能一帆风顺!再者,没有经过若干次挫折并且一次又一次克服了挫折的人,是不可能成就大事的。
就因为这些话,我彻底的走出痛苦,撸起袖子继续加油向前。甚是感激,也感叹命运如此机缘巧合,我有幸可以迈出一步,定下考上中国音乐学院的目标。
考完研究生的第二天,我写了一篇简书,回顾了我的2016和2017年,感动自己无数,觉得自己长大了,可以一个人面对问题,面对困难,可以镇静的解决。所以觉得这是一份独一无二的体验和经历,都是我人生路上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今天,离开了家继续前行。觉得生活很温暖,因为有家人,有朋友,有知己,有一同前行在路上共同进步学习的小伙伴。
说句心里话,我反而格外感谢,这次我没有成功考上研究生,也没能成功调剂。就在这段时间,关于未来的人生规划我思考了很多,也曾想过不再积极向上,也曾想过奋起直追。想这么多,其实都没有,关键是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追求什么。
现在明白了,我喜欢音乐,我喜欢学习,那就继续好了。趁着现在,年轻。趁着现在,父母还有能力供养我。趁着现在,我渴望学习。
之所以说,会格外感谢这次光荣落榜。是因为从小到大,一切都太顺利了,几乎没怎么受挫。生活在温室,不经历风雨,可能遇到风暴后一蹶不振。所以庆幸,我有此失败的经历。这绝对会成为我以后最珍贵的财富,我坚信,不,一定是!
关于读书笔记,最近坚持的还不是很好,周末双休,没有写。学习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在思想快要松懈之际,得到鼓励,让我又有了坚持的动力。是,都走到现在,一定不能放弃!
让我感到特别开心的是老师竟然会看我的笔记,哈哈,被表扬鼓励让人觉得格外兴奋,顺便加了油,可以火力全开。老师分享了她的考研历程,和对我的教导,让我暗暗下决心,今年考研一定豁出去了考!我有信心,今年一定可以考上中国音乐学院!
明年今日,请等待我的好消息。
简书写到第400篇,我有了自己的方向和既定的目标。在未来的日子,我会继续坚持,坚持写读书笔记,坚持翻译beyond feeling培养思维逻辑,坚持学习英语,坚持自己对音乐的热爱!
最后,真的感谢,感谢生活,感谢周围的人和事。这一切,都是让我觉得温暖的存在。
附上今日的听书笔记。
汉高祖为何要“无为而治”
大一统的帝国必须找到新的逻辑来治理天下了。于是帝国官方思想开始变化,这是汉朝能够持续数百年的重要原因。
西汉初年的政治,放弃了秦朝的法家逻辑,在历史中留下的是一种道家无为而治的形象。道家自称其创始人是黄帝和老子,所以这种统治方法又被称为“黄老之治”。
为什么汉高祖会选择道家呢?肯定不是因为他是楚国人出身,所以选择源自楚地的道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反复在讲的力量均衡。
与秦始皇比较一下就清楚了。秦始皇一统天下,靠的是祖先的积累,经过百余年的变法,秦国内部有能力挑战君主的力量早已被粉碎,秦始皇可以依照法家的路数来统治及扩张。
汉高祖这边怎么样呢?刘邦起家之前是个平民百姓,征服天下只能靠团结足够多的人。刘邦能够吸引一群重要将领和谋士追随自己,不是因为自己有力量,而是因为有威信。
刘邦和这些人近乎是合伙人的关系,并没有压倒性力量来钳制他们,反倒会被这些兄弟给制衡住。这么一来,皇帝想要专制也不可能,道家的无为而治是其没有选择的选择。
不仅如此,刘邦称帝后,还把帝国全境的2/3领土都分封给了这些合伙人巨头们。看上去,这与周朝初年的分封似乎分别不大,对天下的无为而治达到极致了。
但是别忘了我们刚刚说的,有些关节点,过去了就回不来了。
刘邦的分封只不过是一时的不得已,他在表面上恢复了分封制。但由于技术进步和新经济资源已经被开发出来了,这让刘邦有能力在制度上继承秦朝。
比如,商鞅曾有法令,如果一家当中有两个成年男丁却不分家,则这家的税赋加倍;秦国也曾规定农村里面都必须是杂姓的村子,不许同姓聚居。这些法令在汉代都被继承下来。
这些法令的目的都是要将社会彻底打为散沙化,将大宗族拆散为小家庭。
这样一来,一方面,户口变多,人口不容易隐匿,国家可以掌握更大的税收基础。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了大宗族,民间要想组织起来反抗的成本变高,利于皇帝的统治。
这套打法与无为而治完全不贴边,相反,绝对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政策。这从反面也证明了,无为而治只是面对强大合伙人时的无奈之举。
张良和另一位谋士娄敬给刘邦出的定都之策也反映出这一点。
刘邦最初看上了东周故都洛阳,张良劝他,洛阳虽然不错,但其地理四面受敌,不是用武之地;秦所在的关中地区,地理环境优越,三面有自然险阻,只有东面面对诸侯,诸侯安定时一切好说,诸侯一旦有变,则进可攻、退可守。
一句话点醒了刘邦,记起了自己成功的奥秘之一,马上决策定都长安。
张良这一系列的表述,其实就暗藏着最终要消除诸侯的意思。
刘邦在登基后花了八年的时间,分步骤地将能够威胁皇帝的异姓诸侯都剪除掉,将他们的封地转封给刘氏宗亲,意图以此来巩固汉室江山。
历史证明,同姓封王,并不比异姓封王更可靠。异姓王爷如果有异心,可能也就是想要割据,同姓王爷如果有异心,可是想篡位的。
以刘邦的政治智慧,他肯定能看到这一点,他用这些策略是想要精巧地构筑一种力量均衡。刘邦不能把开国重臣们都杀掉,那些没有封王的重臣多半都留下了,因为北面还站着匈奴呢,得有人能打仗。
再封一群同姓王爷,可以平衡这些重臣;反过来,重臣对同姓王爷也能形成制衡。皇帝则超越于各种力量之上,居间操控平衡。
刘邦一死,同姓王爷果然谋反作乱了,军功重臣与同姓王爷的相互制衡作用马上发挥出来,他们把王爷们的作乱平息掉了。
此后几代汉朝皇帝不懈努力,到汉武帝时,终于将同姓王爷的封地逐渐消解为郡县大小,这时候汉朝初年的军功重臣也都老的老、死的死,皇室不再需要这两种力量相互制衡了。
大汉帝国终于从貌似分封制的结构回归到其本质上的大一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