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是“熊孩子”,怎么了?!
飞机上、餐厅里、小区等各种公共场合,经常会有“熊孩子“出没。这些”熊孩子“给周围的人带来困扰,作为一个曾经的”熊孩子“的家长,也常常被周围的人投来指责、嘲讽的目光。此时,家长对熊孩子的处理方式,有的会受到来自现场观众的称赞,甚至搞大了,还会收到网上一片夸赞,比如,报警教育孩子等。
不过,此时,如果家长站到了“熊孩子”这一边,情况可就不一样了。来自周围的声音往往是“子不教,父之过”“熊孩子的背后必定有熊家长”等等。这的确是事实,孩子在外面的表现,很大一部分是家庭教育交出的答卷。孩子有教养、懂礼貌,会受到好评,相反,则是“今天不教育好你的孩子,明天社会会替你教训。”
01 收到一个“熊孩子”
作为“熊孩子”家长的我,不知道多少次在公共场合被围观,被指责在家没教育好孩子…对于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现在身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我来说,这真是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另一种人生。
生孩子之前我读过各种育儿方面的书籍,自以为有资格上岗做好妈妈这个工作,用自己无边的母爱,迎接降临到我家的这个小天使,相信给他足够的爱与自由,定能培养出一个自信、阳光、有爱的孩子。从怀孕、孩子出生,到孩子会走路、会说话,让我觉得人生的每一天都是那么美好,心里总是想这就是阿德勒所说的给予才会带来持久的幸福吧。
直到孩子上了幼儿园,我懵了。一直让我觉得犹如天使般的儿子,变成了“问题儿童”。不会和小朋友交往、玩耍,不会和老师交流。也是这段时间,出去玩,公众场合控制不好自己的言行和情绪,引来众人围观都是家常便饭。在小区,儿子就是满分的“熊孩子”。我带孩子去过医院,被诊断为抽动症,付费请教过育儿专家,说是教养不当。我一个人躲在车里哭过,夜深人静的时候辗转反侧,思考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02 大型搞事情现场
带孩子去超市是件累心的事,精力始终要分一部分给游走在超市、时不时还要买这买那的孩子身上,总算顺利买完东西,排队结账了,我在此时也松了一口气,孩子提出到结账出口等我,那里有很多商铺卖各种东西。由于是我视线所能及的地方,就觉得没问题。
可是,就在我往购物袋里装东西的时候,听到了我熟悉的声音。那富有穿透力的哭声,还有那句“我要杀了你”。我不由得心跳加速,脑袋发胀,“又坏事了”。穿过人群,找到儿子,五岁的他,1米左右的身高,在一群围观的大人中间,声嘶力竭地对一个男人喊着“我要杀了你”。男人很激动,要动手的姿势都摆好了,有的观众也义愤填膺,“这么小的孩子,就这么暴力”,“大人去哪了”…
此时,我出现了。我依然心跳的厉害,头也因为血液加速流动感觉很胀,但这不是我第一次经历的情景。我在众目睽睽下,过去试图抱住儿子,但小家伙的四肢挣扎出巨大的力量,加之周围人群的指责声以及男人激动的骂声,我知道,我的儿子又彻底失控了。我在心里反复告诉自己,“为母则强,我是母亲”。和我儿子吵架的男人,激动地告诉我,我儿子用手抠掉了他旁边摊位那位大姐招牌上一个字的一边,批评他,小小年纪还嘴不说,还扬言要杀人,你怎么管教的孩子。我尽量克服心跳太快导致声音的颤抖,对那个男人说,“您别激动,我们赔”。对一个指责完孩子“没教养”又来指责我“把孩子要惯成杀人犯了”的一个超市女经理,我告诉她“我就是这样教孩子的,关你什么事”,她就和众人一起搭腔议论起来,我不去管。始终用自己的双臂去把正在发狂状态的儿子往怀里揽,告诉他有妈妈在这里,我们一起解决。
这种状态不知道持续了多久,应该是很长时间,围观的人没有等来期待的热闹可看,散去了不少。儿子慢慢平静了下来,我和他开始商量解决这件事的方法,他觉得弄坏别人的东西是不好,同意我和他一起去找那位阿姨商量怎么赔偿。结果,那位大姐本人却说没事,小问题,不用赔。我们就在大姐那里买了东西,我牵着儿子的小手,在还等着看热闹的没有散去的人们的目送中离开了。
03 我要杀了老师
这样的大型围观现场,我还在图书馆、商场、小区等地方都经历过,有的时候也质疑过自己做的对不对,彷徨过、难受过、害怕过,哭过。现在,儿子快8岁了,我庆幸自己这样做了,保护孩子没有错。现在的他也经常会出现闹情绪的时候,但再也没有从他嘴里出现“我要杀了你”,要知道,这可是前两年他闹情绪的时候最常用的词了。他有时候依然会在和别人出现矛盾的时候不知所措,或者是委屈的想掉眼泪,但小小年纪的他已经在努力地和自己的情绪和解,在心里照顾自己的情绪。
回到家里,客厅窗口的沙发一角,是我俩约好每天聊天的地方。比如,他会告诉我,今天在学校受到老师批评了,他很生气,很想“杀了老师”,就画了一幅“杀”老师的画,画完以后心情就好多了。我问他,你喜欢你的老师吗?“喜欢呀”。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在愤怒的时候保持冷静,作为大人的我们看看自己就知道孩子有多难了。教孩子认识情绪,情绪没有好坏,都是属于我们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与自己的情绪和解。
04 一切取决于你的选择
当一个孩子在众目睽睽下情绪爆发了,怎么也做不了你的“乖宝宝”,而让你十分难堪的时候,是将他抱在怀里,由你来接受来自众人的指责,还是“大义灭亲”,获得啧啧称赞,也许某些画面会如同一个电影的片段,时不时出现在孩子以后的人生中。
想必聪明的你,一定能分辨出我说的“熊孩子”与伤害他人的那种熊孩子的区别。我想写给那些和我一样因为自己有一个不听话的“熊孩子”而苦恼、无助、绝望的妈妈或者是爸爸,告诉他们,你并不孤独,我们的孩子很好,只不过现在小小的他,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在面对他一时无法理解的状况时,害怕了,不知所措了,于是他就不是你那个乖宝宝了,而是变成了另一个“不乖”的小魔兽了。
心理学家说,任何愤怒都来源于恐惧。我们成人是这样,孩子也同我们一样,只不过,孩子选择了发泄,而我们有的时候会忍在心里,有的时候不也是歇斯底里,招来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吗?将别人的行为解释为性格原因,将自己的行为解释为环境原因,是我们成人的习惯。马路上一个对孩子大喊大叫的妈妈,我们在心里想这个妈妈性格偏激,换做我们对孩子大喊大叫,则是被孩子逼的。
不做披着西装的野蛮人,我们常常野蛮却不自知,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别人怎么看你,只要你不赋予它意义,它对你来说就毫无意义。而对孩子来说,则是“若你安好,则是晴天”。选择站在孩子一边,孩子会获得面对一切挑战的勇气和力量,因为他的背后是来自家人无条件的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