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杨绛 《将饮茶》
何为熬?
穷困潦倒不得已是为“熬”;
举步维艰百般无奈是为“熬”;
自始至终不上心是为“熬”;
相厌刻骨不挣脱是为“熬”。
有人告诉小白,工作就是熬,然后在所有的平凡琐事中磨平自己所有的棱角。所以不论是在哪里都是熬。
小白说,我相信自己能找到喜欢的工作。
他说,但是到最后依旧还是熬。
如果一份工作最后要沦落到“熬”这个字来诠释它的价值的话,那么只能说,自始至终你可能并没有喜欢上它,甚至于已经放弃让自己尝试去喜欢上它的冲动。
我没事的时候粗略的算了一下,如果按照24岁上班,65岁退休的话,就要工作41年,按上5天休两天,减去法定假日,年假15天左右,那么一年要上223天的班,每天8小时,照这样算下来41年最乐观的上班时间额度就是73144个小时。对于我来说,这个工作额度熬到退休的话也不是很难,而是根本没法过。
有人说,很多人就是因为忍耐了,熬住了,最后才有了出头之日啊!
记住,亲爱的,那样的不叫“熬”,叫做“炼”。
所谓的柳暗花明,苦尽甘来都是自己的百炼成钢。
有一个朋友自己很喜欢摄影,高考填志愿的时候,特别想报自己喜欢的摄影专业,结果家里人都说这个专业以后不好找工作,于是就填了家人一致通过的会计。第一个学期还算勉勉强强的度过了,第二个学期他就开始坐立不安,万分焦躁,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是如坐针毡,贴切一点就是每一秒钟都在“熬”下课,想转专业,又不敢,就用兼职的钱在校外报了摄影班,会计课浑浑噩噩的熬了四年。大四实习的时候,家里人托关系给他找了一个跟会计相关的工作,2300一个月,干了三个月就辞职了。拿了毕业证之后,自己跑去面试了一家影楼的工作,前两个月只有1800块钱。曾问他谁否后悔辞掉之前的工作,他说唯一后悔的就是当初填志愿的时候没有坚持一次,如果当时坚持现在拿到的就是摄影的相关证书,那么四年就不会浪费了,不过也很庆幸自己现在没有再继续“熬”下去了。
有人对我说,自己也不愿意“熬”日子,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那么幸运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过一生,爸爸不是马云,叔叔也不是王健林,我们要背负的太多,喜欢有时候显得未免过于奢侈。
话虽如此,但是我们也尚且没有到捉襟见肘,食不果腹的凄凉境地啊!年纪尚轻,即便不能把生活过的精致,但也谈不上要去“熬”日子。
还有人对我说,就算改变了又怎样?时间久了,对新鲜的事物都会慢慢变得厌倦,食之无味,最后还不是逃不过一个“熬”字。既然都是熬,何必如此折腾。
年前去朋友家聚会,朋友说想年后打算辞了县里的工作去大一点的地方。碰巧朋友的大表姐也在,听了朋友的话就说:“在家工作不是挺好的嘛,安安稳稳的拿几千块钱,我是过来人,知道在大城市工作的情况,没有你想的那么好,压力大的很,当初我也和你一样想在大城市发展,后来去了,很多人都在耳边和我说大城市的不好,我经历了时候,发现别人说的对,就打消了继续待在那的念头,回来了。现在和你说,就是希望你可以少走一点那些路。”
朋友看看我,笑了一下,没有说话。
大表姐走了之后,朋友对我说:“表姐说的是没有错,但是我现在才二十多岁,可是我感觉我现在的生活是一个60岁的人过的,我不想我的激情,还有心中那些许的梦想就这样被机械的生活给一点一点的侵蚀了,现在的这样的日子,以后终究是会过上的,但是我不想它来的这么快。”
记得前段时间,母亲给家里挑瓷砖,选了几个她喜欢的样式,发过来问我的意见,我说不好看,结果母亲说,你就是没有审美观。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我的意见并没有起任何作用。
所以你看,喜欢有时候是一件很固执的事情,如果被人的言语轻易动摇了初衷,要么就是你的信念不够坚持,要么就是你的喜欢不够彻底。
如果只是因为担心新不如初,而选择继续自己万般不愿意的事情,也许是因为连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的是什么,下一步应该怎么走,或者是,你所谓的喜欢并没有达到你足够再次为此付出的那个程度。
改变与选择,即便为此激情付出了三个月,那也是赚了三个月的价值。
就像,你想追一个女孩,也不能百分百确定,对方一定会答应,答应了之后是否会一直在一起,就算在一起了也不能说明是举案齐眉的与子偕老。
但是,你会因此而原地煎熬,毫无行动吗?
倘若是的,也许你并没有想像中的那样喜欢她。
不听旁语不是好事,听得太多也不是好事,择优而选,问心而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