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老王乃通是近十几年的事。
在这十几年里,发生了很多事。先是老王退休,卸任安溪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在他即将归隐江湖,含饴弄孙之时,他连续出了两本集子《王乃通印存》《悠然斋篆刻》,汇集他大半生精力成果,后致力于编选《茶韵·墨香》。前两本集子,涵盖人口文化宣传、泉州十八景、中国十大名茶等内容。后一本集子编选先君王公伯兰撰写的茶联:“陆羽一经堪作圣,卢仝七碗欲登仙”,邀请全国百位书法家题写同名茶联,结集成册,在王伯兰百年诞辰时出版,孝心可鉴,这不仅为安溪茶文化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茶乡的一段佳话。
我想从老王身上拎出几个词,作为他的标配。比如书香世家,书法家、美术家、篆刻家等。按他的话讲,他有点不务正业,本是美术科班出身,本应好好画画,却把精力用来搞书法,篆刻尤勤,治印数十年,独树一帜。
不懂书法堂庑,鄙陋如我者,却觉得他的字好看,辨识度高,大快人心。爱他的人,自然爱屋及乌,他是那么容易接触,那么真性情,有事求助于他,不说有求必帮,却也肯为朋友两肋插刀,尽心尽力,认真对待朋友的事。
他篆刻的成就,似乎更大些,方寸之间,更见他的性情、筋骨、温度,我不敢引他为师友,人家可没同意,但我尊敬他。人与金石能擦出什么火花、亮光,我说不清楚。金石在他手里,变幻万端,铁画银钩,力道、门派、师承我不懂,不懂有不懂的好处,或说无知者无畏,可以乱说一通。
与老王交往多年,他的形象却镌在我心里,他为人谦逊、热情、古道热肠,半灰半白的银丝,瘦削的长脸,灰色的马甲,有些凌乱,更有几分潇洒,他就是安溪的一个刀客,在安溪江湖纵横几十年,时常见到他飘逸绝尘的身影,他不高冷,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而是人间修炼的仙气附身。最近他忙于一组二十四节气篆刻,见诸大报大刊,而我永远期待他的下一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