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先做一道算数题。小提示:题目不难,就是数字有点大。看题——
通勤乘坐职工班车,单程30公里,需要(按)1小时(计)。每天往返1次。每月按22个工作日计,问:工作33年后,所花的通勤时间和通勤里程分别是多少?
计算:33年的通勤天数是:22天/月×12月/年×33年=8712天
每天往返1次所需时间是2小时,里程是60公里。
通勤时间是:2小时/天×8712天=17424小时≈1.7万余小时
通勤里程是:60公里/天×8712天=522720公里≈52万多公里
答:工作33年,所花的通勤时间是1.7万余小时。通勤里程是52万多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
比较一下,地球的周长L=2≈4万多公里
按照地球赤道周长计算,52万多公里的通勤里程相当于环绕地球13周。
而“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要成为某领域专家,需要1万小时的持续努力和不断锤炼。且不谈什么“天赋”和先决条件等各种主客观因素,1.7万余小时的通勤时间用于任何领域,足可以让人成为某行业的顶尖高手了。
结论:这2个通勤数字不仅仅是大,简直大得惊人!
这就是时间的魔力,因为他的不可逆,便有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间在一直向前走,就好像一条笔直的铁轨,我们只能往一个方向前进。可是,我却一直向往着旅行到未来和过去!(玩“穿越”是当下新新人的游戏。)
坐标是一个指定点在时空中的位置的一组数。在凡人的世界,时间是一条正向的坐标轴,我们在时间的坐标中移动行走,如果要在时间和里程这个二维坐标加上一个垂直的轴,变身三维空间,那这个轴向一定是“成长”。是啊,唯一可与时间抗衡的是成长!是见识!是学习!是修养!学习和成长永远在路上,在人生的任何阶段。
我的微信书以“时间轴”命名的缘由,此为其一。其二者,原本想为此书编个目录,却发现没法编,太琐碎;想根据内容编成几个章节,细思量,放弃。唯有按照微信发布的时间顺序,流水账形式,才合乎逻辑,顺理成章,于是乎,成全了我这平生第一本书(自行发行)。从2013年8月份到2017年6月份,持续四年,从简单的记生活日常、晒心境情绪,到真实坦露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等一应杂念,实乃即兴之作、有感而发。
佛家有偈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里有着粗茶淡饭的闲适,这里记录着我的哀乐悲慨,这里有我喜爱的风花雪月,这里是我度过的春夏秋冬!我们都行走在自己的时空坐标中,最重要的是,我在属于我自己的“时间轴”里学到了、见识了、领悟了、成长了。在环绕地球13周的历程中,我已看尽了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2017年8月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