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战国时期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看做现在的公司,战国策就是一部外交人员的实战手册,是一部后来者的指导书。只是在战国时期,这些公司的集团老大是当时实力已经微乎其微的周王室,他们争夺的资源是每个国家的国土。
战国策开篇就与集团周王室相关,名称为秦的分公司不但揭竿,还造了反,想吞并周王室的资源。周王室无奈之计,只好向当时的另一个小弟齐国求援。
求援的理由是什么呢?“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对于当时的战国诸侯来说,九鼎就相当于是后来的传国玉玺,而颜率说服齐出兵救周王室的理由是什么呢?“夫秦之为无道也……与秦,不若归之大国……”翻译成现在公司直接的对话可以是“秦这个分公司看上集团的公章了,周王室的接班人考虑了,他是个西蛮,给他不如给一个实力更强的分公司……”
就凭着这么几句话,齐国就派了五万人马,秦国立刻撤兵了。事情圆满结束,九鼎应该运到齐国吧,可周王室又舍不得了。换个的角度考虑,周王不想给也是可以理解的,本来对这些诸侯国的控制已经名存实亡了,就是因为保存着老祖宗传下来的九鼎,还勉强可以自称为天下之主,如果九鼎真的丢了,估计周王临终肯定要说一句“无颜面对列祖列宗了。”
可不给,齐国肯定不答应。颜率是如何说服齐国的呢?他这次说出来的理由跟简单:“你齐国跟周王室不挨着,从梁国借道,梁国会抢,从楚国借道,楚国也会抢,你运九鼎还要花费如何如何多的人力,我们周王室的君臣也私下里为你担心…….”虽然啰里啰嗦的貌似说了一大堆,但实际比当初请齐国出兵是多了没几句。气的齐王直接说“你们就是不想给我了(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虽然颜率不想承认,但最终还就是他想出来的无法运输的理由说服了齐王,直到秦统一六国,九鼎依然留在周王室。
仔细想想,齐王真的是被如何运回九鼎的问题难住的吗?恐怕未必。当初周王室派颜率来搬救兵,齐王一口答应下来,接下来派兵出战,总要师出有名吧。要知道,郑庄公在讨伐宋、许时就竖了“蝥弧”的大旗,而到了跟周王室交战的时候却不敢再用。再说的远一点,武王伐纣,商汤灭桀,还不都先阐述了一大堆理由。“师出有名”这个理,古人清楚的很。
而当时的大国,也不仅仅就一齐国,为什么颜率不去找其他国家而偏偏要来找齐国救援呢?
让我们再把脑洞开大一点,当时颜率对于找哪个国家来救援,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其他国家不是不强大,只是周王室一开始就没有想把九鼎拱手让人。如果颜率去找梁国和楚国,还存在后面借道的问题吗?连这个明着耍赖的理由都不存在了,还怎么去忽悠呢?这说明颜率一开始就想好了,要找一个国土不靠近周王室的国家。
国土不靠近周王室的国家也不少啊,为什么还要找齐国呢?作为周王室的重臣,历史上对颜率的评价是“有计谋,擅言辞”。但仔细分析他处理这次危机的方法,还能发现,他肯定对各诸侯国的风土人情,各国君主的文化素养有过了解的。虽然周王室已经失去了对各个诸侯国的控制力,各国的国君们遵守的周礼也即将被儒术代替,但相比于其他的诸侯国,齐国对周礼的认同,对周王室的尊重程度,还是高于其他的诸侯国的,要不然“尊王攘夷”这样的事情,只有春秋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做到了呢?
颜率说那些无法借道也好,运回需要几十万人也好,无非是想给齐王找了一个下台阶的理由。而齐王肯定心里也明白,九鼎名正言顺的放在周王室都被秦国惦记着,如果真的搬到齐国,未必不会被更多的诸侯国惦记着。若真运到齐国,算是自己给别人找了一个攻击齐国的理由。而不运回九鼎,虽然伤了里子却赢得了面子,也算是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个“尊王”的美名。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这件事能够出现如此的结局,归根结底还是要佩服颜率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和对各诸侯心理的揣摩。
原文: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