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基本的、普世的智慧,及其与投资管理和商业的关系》中,查理认为,什么才是基本、普世的智慧呢?第一条原则是:如果你们只是记得一些孤立的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么你们无法真正了解任何东西,如果这些事物不在一个理论框架中相互联系,你们就无法把它们派上用场。
这句话其实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含义是我一直在实践的:孤立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才是最重要的。我是学传播学的,大学的前两年我一直没开窍,不知道怎么学习,对很多东西似懂非懂。总之一个感觉:学习的东西很零散,无法全部联系起来。我是什么时候开窍的呢?考研。考研的时候我开始运用框架学习法,先搭学科的知识框架,了解这个学科大概都有哪些部分组成,然后再针对具体的某一部分添枝加叶,把原来零散的知识像挂圣诞树礼物一样,将其放入它应该呆的地方,从此豁然开朗。
第二层含义我看了查理的书才意识到。查理在书中说,“诗歌教授大体上不具备广义的智慧,他们的头脑中没有足够的思维模型。”在处理现实问题时,如果你头脑中只有一两个思维模型,那么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你就将扭曲现实,直到现实符合你的模型为止,这是非常可怕的。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越伟大的诗人、画家越容易在现实中遭遇不幸呢?海子、梵高……这个名单我可以列很长很长。我想正是因为他们脑中的某个思维模型足够强大,才使得他们拥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但不幸的是,这个思维模型强大到压制了其他思维模型的发展,以至于他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无法转换角度,只能从既有的思维模型的小孔里看这个世界,钻进思维的牛角尖里,再也没有出来。
你的头脑中必须有很多思维模型,拥有横跨许多学科的模型,这样才能正确理解这个世界。无论是现在学校里推行的“博雅教育”、通识教育,还是社会上推崇的“跨界战争”、“复合型人才”,其本质上都是要求我们有多个思维模型。对一个问题,你可以分别从社会学、数学、经济学、传播学的角度去看,每个角度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明白了这个,我们再去看网上的那些争吵,大多数情况下根本争不出来个对错,为啥?每个人都固守自己脑中的那个思维模型,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第三层含义是关于思考方面的。我一直十分推崇元学习,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是学习具体的知识,无论这个知识是经济学、社会学还是具体的操作技能,而元学习是学习如何学习、如何思考,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领域,大多跟心理学有关系。
你是否反思过自己的思考习惯?恐怕大多数人都没有。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做朋友》中说,人脑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可以对自己的思考方式是否正确进行思考,即反思反省的能力。很多人在思考的时候是混乱的:思考没有章法,表达没有逻辑,想到哪里是哪里,说到哪里算哪里。胜间和代在《商业思考的七种框架力》中提出,思考框架十分重要。什么是思考框架?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思维框架;谁何时在何地因为何原因做了何事,这也是一个思考框架;经济管理领域中的SWOT分析也是一个经典的思维框架。这个思考框架的作用在于,它可以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清晰有序,而不是脱缰的野马。当然,在头脑风暴、发散创新的时候是需要这样的思维,但这两者并不矛盾。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穷查理宝典》的问题,知乎用户东坡夜奔的回答很现实,也很残忍:思想—方法—工具是三位一体的,不同层次的思想,带来不同层次的方法,使用不同层次的工具,产生不同层次的效果。思想水平、思维层次地下,时做事情失败的重要原因。高人看到你看不到的东西,采用你看不到的方法,使用你想不到的工具,然后达到你梦不到的高度。
《你的灯亮着吗?》是一本有意思的小书,在这本书中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下面这句话:如果你手里只有锤子,那么所有问题在你看来都是钉子,不要把问题的解决办法当做对问题的定义方式。所以,不要只盯着锤子,多带几把工具吧,无论是锄头、铁锹还是镰刀。
但你想过没有,为啥人家用的是飞机大炮,你却只能用锤子呢?
滚去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