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 幼有所依
忙碌了一周,终于有时间坐下来,打开潘教练送的书《基于心智模式改善生命关怀教育》,看了前面的序言部分,感受到在当今社会“同理心”对于我们生活幸福感的必要性。而一个想法忽然产生“我们的教育都是怎样堆学生孩子进行教育,而我们庞大的老年团体呢?有多少人关心他们的生存环境和心理健康?”这种想法的产生源于上周三的校长私董会席冬艳校长的问题“如何提升母亲的自我价值感”。
对于年龄在70岁左右的乡村老人来说,他们的子女都已成家立业,他们无力再操劳繁重的农活,只能在自己家做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身体机能的下降导致的行动迟缓和在家里的主动权的流失,导致他们心理和情趣产生轻微的改变。针对以上事实潘教练运用公躬问-探究-成澄明-定见-解析-精思-心得私董七步的方法让我们逐步厘清怎样和老人相处的方法。也让我们明白生活条件最艰苦的一代已经步入老年,他们需要我们社会、子女的关怀、认同和看见。社会习惯了把眼光放在了幼儿,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也应该把眼光多放在老人,中国现在的繁荣富强,是他们肩担手拉一步一步创造出来的。
“接纳别人、改变自己;感谢自己,感谢伙伴;反观、反思、感谢、沉淀、找到快乐的事情。”每一个小伙伴在这个温暖的场域中,学会了多维度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每一个小伙伴在同伴的交流中,反观自己对父母是否尽心尽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有所依、老有所养,是我们肩上担子,平衡是生活的关键。一次的组会,人生的思考,今后的改变,也许这就是小伙伴每次期待线上见意义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