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看了《我不是潘金莲》。
起初,因为冯小刚和万达的撕逼,对电影评价并不高——大概艺术太过聒噪,便失了味道。后在百无聊赖中打开,很庆幸自己并没有错过一部好的电影。
好在构图和剧情。
1
电影展开在一帧帧圆形画面之间。这种处理方式显然很新颖。
江南水乡的景观温馨如诗如画,仿佛因为视觉聚焦被无意间放大了美。树干的枝杈,竹筏还有淅淅沥沥的雨凸显了一种静态的美。剧情片确实是需要配合安静的电影画面的。
人物关系也在同一个圈内显得愈发紧张,或失落或对峙或回转,感觉无法离开屏幕分秒。
更有意思的在于屏幕的几次变换。
在县城的时候是圆圈,好像聚焦了很多故事在里面,很多东西都被放大开来;到了北京又成了方形,似乎暗示了一切都是按规矩办事;等电影到了最后,又变成正常的宽屏模式——结合当时女主的思维境界,世界仿佛变大了许多。
2
说下剧情。
剧情可谓精妙。电影名为《我不是潘金莲》,其实女主与潘金莲并无多大联系,到电影落幕之后,我们感叹官场的滑稽,法盲的女主,各种不堪的嘴脸,甚至会在某一种瞬间都会忘记女主所坚持的就是自己与潘金莲并无关系。
好像很多人都抓不到重点,包括电影中的人物,和观影的我们。
女主与前夫商议假离婚,后被前夫假戏真做,变成真离婚。女主觉得自己受骗,于是有了接下去荒谬的剧情。所有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切入点,在于无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在里面。
法院的判决并无问题,从法理上来说,有了离婚证确实是夫妻不在一起的证据。可惜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人关心离婚的本质现象;各级官员关心女主,也带上了“如果她上告,我就会丢官”的情愫,甚至最后一个县的法院、公安局居然为了截住她,全部出动(这简直打了好多公务员的脸)。
直到最后,当十年前被撤的县长重新回到“地”面,操起生计,才让真相浮出水面——女主真正执着的并不是离婚这件事情,而是离婚前就有的孩子,前夫的背叛。
也终于明白了女主为何那么执拗。
倘或这中间,有一人接触到这个原因,便不会有后面的黑色幽默了吧。
3
我觉得女主是孤独的。
体现在所有人对她的利用。
她要杀猪的屠夫帮她杀人,就和他睡觉。屠夫蹲在地上,仔细计算这里面的厉害关系,像一本精明的帐;厨师接近她,利用她的感情,为了自己儿子的升迁;法院的人利用她在领导面前表功;市长利用她“总结”出工作中的问题;甚至最后,当女主准备自杀的时候,果园的管理者还想利用她,黑自己的对手一把。
人与人之间的漠不关心实在让人胆颤。
所以最后,当前任县长说出那句“往事如烟,不提也罢”真有点治愈的味道。生活总要继续,我们总要学会坚强,往事总是会如烟飘过,确实没有什么好提的。
你提了,也未必有人会听;你提了,也未必有人会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