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77天
原文阅读:
5.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译文讲解:
孔子谈起宓子贱的时候说:这个人啊,真是个君子!如果鲁国没有君子,他又是从哪里学来的这种品德呢?
启发思考:
子贱姓宓,叫不齐,子贱是他的字。孔子评价人物一般习惯分成:圣人、贤人、仁人、君子。前两个肯定不是对学生的评价,孔子直接称赞学生为君子的时候实在不多,“君子哉若人”这句话的评价是相当高的,可见孔子对子贱的赏识和喜爱。
王安石写过一篇分析“三不欺”的文章(《王临川集》卷六十七·论议六),“三不欺”涉及三个人,讲了三种管理的风格。
第一个是郑国宰相子产,既有一颗仁爱的心,又有一个聪明的头脑,所以别人对他“不能欺”,骗不到他;第二个就是孔门弟子宓子贱,治理单父(今天的山东单县),三年间尽在办公室里弹琴,单父人民爱戴他,对他“不忍欺”,不忍心骗他;第三个是西门豹,治理邺城,严刑峻法,别人对他“不敢欺”,生怕被他治罪。
在传统的评价体系里,境界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不忍欺、不能欺、不敢欺。相应地,管理者“任德”,以德治国,收获的是“不忍欺”;“任察”,明察秋毫,收获的是“不能欺”;“任刑”,严刑峻法,收获的是“不敢欺”。
宓子贱为什么赢得如此之高的评价,境界最高呢?显然,他不是只靠弹琴就把单父治理得井然有序。宓子贱仁德好学,又刚正不阿。他具有高明的管理能力,既有抓大放小的意识,又有防患于未然的手段。
“掣肘”这个词就是从宓子贱来的,他在刚刚上任的时候就施展妙计,让国君给他充分放权,绝不掣肘。施政时,他既能寻师访友,得到高人的帮助,还很会用人,具体事情都由具体人去办,自己只管好人,不具体管事。同时,他还能春风化雨,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单父人民。(《吕氏春秋·具备》,《韩诗外传》卷八)
可以看出,真正最理想的管理方式,是对德、察、刑兼收并蓄,让它们相辅相成。宓子贱的仁德之行和高明的管理能力,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附录:“掣肘”典故的原文
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 宓子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
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 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选自《吕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