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主动性没你想得那么复杂

今天,我想通过这文字大家好好聊聊,到底什么是主动性。

当我们想要主动去做一件事时,这件事往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

首先,做这件事对自己有好处,或者能让自己感觉很爽。也就是说,要么眼前能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么虽然当下辛苦且看不到好处,但从长远来看,有更大的收益。当然,这个“前途”得描绘得足够光明、变化足够大,还得让人打心底里相信,这样才愿意主动去做。又或者,不管短期还是长期,都没有实际好处,但只要做这件事,就能获得足够的情绪价值,让人感觉愉悦,冲着这份“爽”,也会主动去做。

这就是背后的原理,接下来讲讲具体的操作细节。先看第一个,实际的好处。简单来说,就是要用对方看得见、认可的东西去和他做交换。很多家长一听到“交换”就觉得没面子,好像被孩子拿捏了,其实大可不必。要知道,人类社会本就是一个交换的空间,老板请你干活不也得付工钱吗?哪有那么多理所当然、闲下来就必须要做的事呢?这是人性,尊重人性去激发主动性,其实并不难。

对于10岁以下的小孩子,他们感兴趣的大多是吃穿用玩。用这些东西和他们交换,他们很乐意每天多学几个小时,学完就能有吃有喝有玩,对他们来说何乐而不为呢?与其苦口婆心讲那些他们听不懂的大道理,不如用这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做交换,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10岁以上的孩子呢?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只在乎吃喝玩乐。这时候,和他们交换的关键是“自由”。比如,只要把数学知识点学会,把题都做对,就能获得5个小时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段时间他们想做什么都可以,家长不打扰、不干涉。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这可比给钱更有吸引力。给钱又限制他们怎么花,对孩子来说意义不大,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长短可以和孩子商量,这也是交换的一部分。

所以,这就是第一种情况,用短期可见的东西和孩子交换,小孩子用吃喝玩乐,大孩子用自由。别觉得这样做丢人,如今早已不是封建社会,没有孩子天生就该听你的。遵循交换法则,没什么可犹豫的,该许诺时就许诺,该兑现时就兑现,不然把孩子的信任都消耗光了,后悔都来不及。

如果你耐心听完了前面的内容,说明你已经超过90%的人,思想也很开明,那我们可以聊聊第二种情况。这种情况,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不再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易上,而是用更远大的目标去激发孩子内心的梦想。比如,家里穷被亲戚朋友瞧不起,我们要出人头地,让那些人刮目相看;或者更远大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国家近代遭受过太多苦难,我们要好好读书,将来为国家造更多航空母舰、芯片、飞行器,研发更多东风系列武器。

不过,想用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激励孩子,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自己要先相信,要先充满激情。自己不能是个很功利的人,却让孩子去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自己都热血不再,怎么能指望几句话就让孩子满腔热忱呢?自己都不信那些宏大的目标,心里都在冷笑,又怎么能让孩子满含热泪、带着强烈的爱与恨去主动学习呢?所以,这种方法普通人慎用,装是装不出来的,一旦被孩子识破,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觉得你虚伪,瞧不起你。

第三种情况,人人都可以用,那就是提供情绪价值,说白了就是夸人。操作非常简单,孩子只要一开始学习,就花式夸他。学一个小时有学一个小时的好,学不了一个小时,学半个小时也很厉害,哪怕只能学5分钟,也值得夸赞。考100分要夸,考90分也很棒,考60分也是努力的结果,同样要认可、夸赞。人都是有羞耻心的,孩子考60分、只学5分钟,你还真心实意地夸他、崇拜他,他一方面可能觉得你“傻”,另一方面也会感到不好意思。这份不好意思,就可能促使他主动去学习。

可看看我们平时是怎么做的呢?很多时候都在阴阳怪气。孩子考60分、学5分钟,本就有点愧疚,结果你一怼、一阴阳怪气,他瞬间没了负疚感,还会把所有情绪都发泄到你身上,觉得就是因为你讨厌,所以他才不学的,这不就是自作聪明吗?太爱怼人、太精明的人,往往适得其反。

相反,那些天真幼稚、真心崇拜孩子和家人的人,他们的孩子和家人反而会主动为他们学习、赚钱,主动做任何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