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一年一度的团建活动终于在4月中旬的一个周末开始了,还记得参加上一次公司集体活动还是三年前,虽来公司只半年,同事也都不熟识,但心还是有份按捺不住的期盼和小激动。
美好的事情总是一波三折。动身前一天,天气预报说接下来两天将是雷阵雨,最高气温也降至20℃,这股妖风把原本铁板钉钉的事变成了一个随时等候的通知,大家的心吊到嗓子眼。雨,最终还是来了,但大家齐心协力,同仇敌忾,一切按原计划进行。
部门共十五人,一位领导,十四位平民。在这平民里,没有我的朋友,与领导也疏离。除此之外,同行的还有一名导游和一名司机,接送我们的是一辆褐色的小巴士。
出发了后,小周导游就开始像所有其他导游一样,热情洋溢又十分娴熟地介绍自己、观赏路线和当地的风土人情,但有如她那样的幽默和分寸感的导游却并不多见。我也乐于和她亲近。
在她半小时的讲说内容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客家文化里的称谓、姑娘和美食。客家对未婚女称作“阿妹”,已婚女称作“阿姐”;对未婚男称“阿哥”,已婚男士称“阿郎”。客家姑娘要有三大:脚大、屁股大、嗓门大。我的很多男同事把最后一个都猜成了胸大。小周现场还给我们唱了一段客家情歌对唱,在唱歌之前她说,“我唱歌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中音还跑调”,事实是她唱得还是挺好的,虽然我们当中没有人听得懂歌词。因为有个同事迟到了半小时,大家一致要求他唱歌,他说自己不会唱歌,小周说那你也可以跳舞,但在这车上恐怕要跳,你只能跳脱衣舞了,惹得一阵阵哄笑。
差不多到时间了,她就停下来,让大家安静休息。等到服务区,提前五分钟提醒;到终点站,提前半小时叫醒我们,再继续讲说景点的特色和历史。什么时间,在哪里集合,她交代得一清二楚。哪些好玩,哪些不好玩,玩多长时间,她毫不掩饰地一一指出来。就连给我们品尝客家酿酒和特色小吃时,她对我们要不要买,去哪里买只字未提。
从声情并茂的讲说,到恰到好处的照料,再到她那天然朴实的笑容,我知道她是一位优秀的导游,但最让我感动的是,她言语举止之间流露出对客家文化的自豪感,让我彻底相信她还是一个优秀的河源文化宣传员。我想河源文化就这样被一个个像她一样兢兢业业、热情自信的客家姑娘传递出去的,不由地对她敬佩了三分。
第一站是花仟谷。下车的时候,大雨倾盆,大家只好打着伞赏花。这是一个圆形的花海,其实也才四万平米,种了菊花、马鞭草、鼠尾草等一些常见的花儿,还有一些空地。这景色并不新奇,一来在深圳关内的大道两旁,这些花随处可见。二来下大雨,大家转了半圈,就返回酒店了。
这座酒店座落于一家集德国和中国文化于一体的度假村群落里,度假村里还有其他很多排列整齐、颜色明艳的欧式房屋,最外边五个屋的屋顶上分别悬挂着一个大大的风车,在风的作用下,它们缓缓地转动着。酒店里面焚着香,放着空灵音乐,池里养着莲花和鲤鱼,摆设着清淡的插花,它还背靠着福源寺,将我置身在一个超度的佛门空间,尤其远处传来打坐的钟声。
放好行李,在小周的带领下,我们出发去了第二站——游乐场。在这里,我发现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不管他平常是威风凛凛的领导,还是正正经经的小同事。蹦极、鬼屋、旋转木马、过山车、缆车……我们没有放过一个项目,但最让我欢喜的是蹦蹦车,因为它刺激又安全。在连续玩了五次后,我才意犹未尽地下车。随后,大家坐缆车登上了山顶,发现山上荒凉空寂,并无甚可玩,就决定下山。大家都乐意坐缆车下山,可我独乐于步行下山,为了看山间的景色,吹山间的清风,踏山间的石板路,这让我一下子回到了家乡的田野。
吃完晚饭,我们就去泡温泉,临了,我才在旁边杂货铺买了一套苗族风的泳衣,本想着凑合穿,但后来在朋友拍摄的照片里发现那套衣服上身还挺漂亮,反倒觉得自己捡了一宝贝。
第二天将去往第三站——镜花缘,九点集合。但是我心却惦记着酒店背面的福源寺,总觉着来了一趟不去瞻望,心免不了有些许遗憾,所以潦草地吃过早饭,就跨过楼顶的天桥来到福源寺。清晨的寺庙异常的清冷肃穆,除了我和三个佛门中人,就剩丝丝缕缕的檀香和悲悲戚戚的佛教乐了。置身其中,我整个人都静下来了,当看到许愿牌和丝带在风中摇曳旋转,仿佛感受到天下苍生的疾苦哀痛,感受到宗教强大的救赎力量。走马观花地逛完地藏、观世音、乐师殿后,我在释迦牟尼的金像前久久伫立。
镜花缘是一个休闲型公园,半小时可以逛完,唯一的亮点是女儿国戏台了。在我看到的三个节目中,一个是群舞和独舞,一个是讲河源茶艺的表演,一个是展示河源婚娶文化的表演。最让我赞叹的不是表演者曼妙的身姿,或是高超的技艺,而是一个小小的戏台却完美演绎了河源最核心的文化,通过这种艺术的形式,让每一个游客对河源有了一个感性直观的认识,而不是空手而归。
这两天下来,我所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对于河源文化的渗透,我想这其中少不了政府的大力倡导,但也绝离不开每个河源人的文化自觉,这也是河源之行最打动我的地方。何时我的家乡文化能得以这般蓬勃发展,生生不息?我愿当一个小小的骄傲的宣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