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刷微博的时候看到了这么一条:
虽说,四年前首次来北京旅游的时候,在故宫边上的餐馆里早就已经吃过所谓的老北京杂酱面,可那味道确确实实也就是极其一般,讲真,自从那次尝过了杂酱面之后,本来就对面食无感的我更是再不愿意花那十几块钱试一碗杂酱面。可是作为一个吃货,本身就自带看到美食图片便垂涎三尺的属性,最最要命的是,看到那条微博上说的这个杂酱面是北京最好吃的,天,好吃就算了吧,它还带一个“最”字!那叫我怎么能就这么轻易地错过它呢!
于是就在上周五,自己下了班之后便独自一人开着谷歌地图,从上班的东五环先坐111到甘露园,之后倒地铁6号线直奔南锣鼓巷。其实最开始看到导航的目的地是南锣鼓巷的时候我还是感觉到很失望并且觉得有些扫兴的,虽说自己去过的地方也不算太多,但大小还是去过一些知名的所谓老街、古城,并且早在之前就已经去过南锣鼓巷闲逛,且也曾在下班之余和公司几个同事一道坐在后海的酒吧里喝酒听歌,虽说那时畅快,但想着这次是要去寻找一碗“最”好吃的杂酱面,相较于先前古城老街所给我带来的刻板影响:满街满城尽是烤肉鱿鱼、酒吧清吧,再要不就是些外地人开的当地特色小吃店以及一些所谓“文艺”的精品店咖啡店等等等等,千篇一律,了无趣味。既然都是这样的套路,再加上店家在那么高的店铺租金压力下,15元一碗的杂酱面,怎么做想想也不能做到即赚钱又好吃啊!
互联网时代就是这样,我们用户获取信息容易,商家想尽各种方法打广告博眼球赚知名度倒也轻松。
停止了乱想,坐着地铁六号线不一会便了南锣古巷,跟随着谷歌地图的导航,穿过了满巷的人潮,再绕过几个短的胡同,最后终于照着门牌号找到了这家“杂酱面馆”。
都没有细看门口的招牌,光看到“方砖厂胡同69号”这个门牌号就让我激动不已,紧接着往里望去,只见一个大哥站在里面,守着一个小门,于是我便急忙走了进去,问道“您好,请问这里有卖杂酱面吗?”,“诶,有的”,我接着又问道:“咦,那你这里是微博上说的那个杂酱面馆吗?”,“嗯,就是这个,呐你看,这个熬酱的就是我妈”,之后我便跟大哥又闲聊了几句:“那你们现在这边的生意是不是特别火呀”,“哎呀,我们这都是我爸妈在弄这个面,之前一天大概也就做个八九碗面,来吃的都是街坊,就上次来了几个小姑娘吃了面之后写了个什么文章,现在来得人比以前多了不少,不过我们现在一天也就卖个十几二十碗”,“不过,你们藏在这个小巷子里,一般人也都根本不知道这里原来还有一家卖杂酱面的啊”,“唉,这里就是我家,我爸我妈住楼上,楼下平时就用来招待客人吃面,我就没事过来帮个忙,给我爸打个工,现在客人多了一些之后我才又重新把这楼下归置归置了”。在我们聊天的时间,黑暗狭小的门口又陆续来了五六位跟我一样慕名而来的“食客”,就在这时,估计是那位大哥的爸爸打开了厨房说道:还剩9碗面,听到这里我真的是不由感慨,想吃好东西还真得赶早,不然我就白跑一趟了!
在门口等了大约十分钟,里面有两个客人吃完了,于是我便和一个刚刚遇见的山东济南来的大姐一起走进了这家被称为全北京“最”好吃炸酱面的小食堂,狭小的空间里坐满了来吃面的人。
它们当中有的是这边的街坊,这家店的常客,但是估计那时有一半以上的顾客都是通过微博找来的“食客”吧。
才坐下没多会,之前门口的那位大哥便端上了来上了一盘蔬菜和一碗刚刚炒出来的炸酱再加一碗热腾腾的粗面,废话不多说,直接上图:
一碗好的杂酱面,最最重要的当然是炸酱!撇开面和菜码不说,这家店的炸酱被炒得油量十足,将它倒入面中与面和蔬菜拌至均匀,这时可以看到炸酱中的大块肉粒。一碗好的杂酱,必不可少的必定是取大块的五花肉用来熬油,看到那么大块的肉粒,这当然令我喜出望外了!微博上所说:“最”好吃的杂酱面,品质真的有保证!
想说一句,关于炸酱的油量大会更香跟好吃,我想这大概跟我在老家的时候喜欢吃油量大的炒腌菜是一样的道理吧:如果炒的腌菜家里人或者餐馆老板舍不得放油,舍不得放肉,炒出来的腌菜干巴巴的,光是看着都会令人觉得没味,更别提用来下饭呢!
一碗杂酱面最终还是让我消灭了个碗底朝天,吃过面后再来上两口面汤,只要能吃到确实好吃的东西,多花点时间也是值得的吧!
虽然说我不太喜欢吃面,但这次的吃面体验还是让我觉得颇有感觉。
所谓“最”好吃的老北京杂酱面,其实归根到底给人的感觉就是你走进了一位北京人的家里,而后他们招待你吃了一碗他们刚做出来的热腾腾的杂酱面。
嗯,我还想再来一碗。
最后,附上吃完面出门时看到的老旧的“杂酱面”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