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个孩子和我说:“这次考试之后老师就该知道我们这段时间有没有好好学习了。”嗯,我当时听完之后心里想着,小样,挺明白哈,就是不知道考试结果出来之后会不会迎来男女混合双打。
这段时间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孩子都在家里上网课,在自律性上就差了很多,所以可以预见的,这次期中考试之后,很多家庭可能都会上演混合双打。其实这个时候,我很想说一句“打孩子没用”。但我更知道,这句话没用,没有人会去听。
面对娃娃考不好的成绩,家庭作业的磨磨蹭蹭,老师以及其他人的告状或者孩子撒泼打滚求玩具不吃饭的样子,家长八成会急,然后不是混合双打也可能是高八倍的训斥,最后家长和孩子不欢而散,弄得家长心累,孩子怀疑家长不爱自己。
那么面对这种和孩子相处时频繁的状况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暖心妈咪谷卓为我们分享了她的育儿经,即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
谷卓曾经受过儿童情绪力和专注力的培训,对待孩子的各种小情绪以及不配合,很有办法。
《蹲下来,站在孩子的高度看问题》是谷卓在2020年2月份出版的一本育儿书,在这本书中谷卓会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育儿观,她会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如何教养孩子,完整自己。
01
面对孩子不喜欢做的事情,我们要允许他不喜欢
小的时候经历的最难忘的事情应该就是拒绝不想吃的东西的时候被妈妈训哭,然后边哭边吃。明明感觉那些东西难吃的要命,还不得不强迫自己吃下去。可想而知,留下的阴影是巨大的。不止吃东西,面对任何一件不喜欢做的事情,里面都有爸爸妈妈强迫的影子在。比如现在有很多孩子其实不喜欢学习钢琴、画画、唱歌等,但因为家里人的强迫却不得不去做。而面对孩子不喜欢的事情,谷卓的选择便是不强迫,然后引导孩子去喜欢上这件事情。
谷卓的荷兰老公特别喜欢海,他认为海是有疗愈效果的。感冒要下海,头疼要下海,所以他特别期望能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分享大海,于是在他们家娃16个月的时候就被他带下了海。这下可坏了,孩子吓得哇哇哭,一直在寻求妈妈的帮助。妈妈也不可能让孩子一下子就爱上大海,所以谷卓选择先同理,连接旧经验,再鼓励。
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后,谷卓先是把孩子抱到了沙滩上,但是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连沙滩都开始害怕了,那么这个时候该怎么做呢?这个时候千万不可以强迫孩子,孩子不喜欢沙滩,那就不坐在沙滩上了。
谷卓选择的是在沙滩上放一块浴巾,把孩子放在浴巾上,这样小家伙就不害怕了。谷卓管这个过程叫做i,然后把玩沙子的工具给到孩子,让孩子在玩沙子的时候偶尔接触到一点沙子,以此打消孩子对于沙子恐惧的心里,这个过程叫做1。这两个过程合起来就是i+1。
I+1是语言学习中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i”是指学习者当下的程度与经验,“1”则是略高于学习者的学习内容。谷卓就是通过这个i+1的理论给孩子一步步搭建信心,不断进步。直到让孩子喜欢上大海为止,显然谷卓的这个理论是非常正确的,她的儿子最后不止成功下水,还非常喜欢大海。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千万不能强迫孩子,孩子的“意愿”很重要。那确保自己能做到的大部分便会让孩子相信自己能再多尝试一点看看。
这是我们和孩子相处的理论之一,即在面对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的时候,不要强迫他。要有同理心,可以用i+1的方法一点点去鼓励孩子,给孩子建立信心。有的时候并不是孩子不愿意做,而是孩子真的感到害怕。只有站在他的角度,去同理他去鼓励他,孩子才会去尝试并成功。
02
我不喜欢你,杀伤力是如此的巨大
小孩子的世界其实和大人一样,而在喜欢与不喜欢方面甚至比大人还要明显。比如在幼儿园,我们可能经常听到有孩子说“我不跟你玩了”“我讨厌你”之类的,而小孩子的喜欢与讨厌并没有特别的原因,也许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心情不好或者是看别人不顺眼,便轻易说出不喜欢对方的话。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些话的杀伤力究竟有多大。
谷卓的孩子Jivan在两岁的时候,有一次和父母外出去一家餐馆吃饭,在等待的过程中,小Jivan被一个比他大一两岁的姐姐吸引了,他就一直盯着那个小姐姐看。小姐姐在发现Jivan的时候,突然对他说了一句“我不喜欢你。”
Jivan一愣,他从来没想过会有人不喜欢他,后来小女孩又对他说了好多遍“我不喜欢你。”因为店里依然忙碌,为了防止Jivan受到伤害,谷卓把Jivan带离了原本站着的地方。
但是让谷卓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一小会的时间,小小的Jivan竟然对着一辆无辜的摩托车凶神恶煞的说“我不喜欢你。”这话真是吓了谷卓一跳,她没想到小孩子的学习能力竟然这么强。
赶紧蹲下来去制止小家伙
“宝贝,摩托车对你做了什么吗?”
小家伙也说不上来,他只知道刚刚那个小姐姐对他说了这句话,让他很难过,所以现在他在对着另一个“家伙”去说这句话。
谷卓知道这个时候不能单纯的去阻止或者呵斥孩子,比如“你不能这么说”“闭嘴,好的不学。”如果这样的话,孩子会起很严重的逆反心理。所以谷卓的做法是先温和的制止小家伙,如“宝贝,摩托车对你做什么了吗?”然后再直接点出刚刚那个小女孩的行为,接着问Jivan是否听到刚刚的那个小姐姐说“不喜欢你”的话。
之后同理小家伙,告诉他。妈妈也听到了小姐姐说的话,并且因此很难过,又有点生气。然后拥抱Jivan并告诉他,妈妈很喜欢他,很爱他,他很好很重要,不要因为别人喜不喜欢你而改变。也明确告诉他“我们不说让人难过的话,我相信你可以控制好自己的嘴巴,做个温暖的人。”当然,还要请Jivan像摩托车道歉。
谷卓这么做的目的,其实是想让孩子明白“他的价值感不是建立在他人的言语中”
也许我们会觉得谷卓这么做是多余的,一个两岁的孩子他懂什么呢?但其实正是因为孩子现在只有两岁,我们才更要好好教导他,让他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
言语是一把双刃剑,若是用不好,它的杀伤力远比打人还要厉害。所以,面对孩子的时候没有小事,也绝不能忽视。别让你的“没关系!孩子还不懂”,歪斜了孩子人格的发展。
03小孩子也控制不住情绪,经常乱发脾气,该怎么办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带着孩子上街玩的时候,孩子突然当着满大街的人又哭又闹,满地撒泼打滚,止都止不住,最后你要么满足孩子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要么直接抱起孩子离开此地,还有直接打一顿的。
这种经历,我想对于每一个新手爸妈来说都是记忆犹新的。谷卓也一样,不过小Jivan不是在大街上发脾气,而是在姥姥家。
马上要午睡了,小Jivan却发起了脾气,怎么都不肯午睡。一会要出门看鸭子,一会要回家午睡。这可怎么办?
谷卓选择先是平淡的和小Jivan沟通,告诉他该睡午觉了,睡醒陪他玩。但以往管用的招这次失灵了,无论谷卓怎么沟通,小Jivan都不同意。包括姥姥小姨的沟通也不好使,反倒使小Jivan哭得更加撕心裂肺。他认为这样,妈妈就会满足他。
但其实并没有,谷卓只是把他带到了门边,坚定地给了他两个选择。一个是他可以自己回家,但妈妈会担心。另一个是等他睡醒之后,他想去哪里玩,妈妈都陪他。
这个时候的小Jivan知道“无论如何妈妈都不会现在陪他出去玩了。”所以,小Jivan又大哭了起来。谷卓这个时候已经清楚孩子在生气了,所以她在确定孩子能够指认自我当下的感受之后,就决定让孩子自己去面对自己的情绪,把情绪控制的能力交还给他的主人,然后自己也去面对自己的情绪。最后的结果就是,小Jivan和妈妈都处理好了自己的情绪,安心睡觉。
其实,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类,我们都是有情绪的,无论大人小孩。唯一的区别就是当情绪到来的时候,有人知道如何去面对并且处理好情绪。有人则不能,而是任由自己的情绪对着别人发泄出来,结果自然是大家都不愉快。
一直以来,我其实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就不是特别好。青春期的时候会因为情绪来了而摔门离去,留下因此受伤的父母。大了之后会因为情绪来了而满脸不高兴,甚至因此高声说话。后来有意控制,一点点才有所改善。
安东尼·罗宾斯曾说过: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懂得怎样控制痛苦与快乐这股力量,而不是为这股力量所反制。如果你能做到这点,就能掌握住自己的人生,反之,你的人生就无法掌握。
总结一下
成就孩子,其实就是完整自我。爸爸妈妈在为孩子付出的时候,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为你好。”但他们其实不知道,在养大孩子的过程中,不止他们在付出,孩子其实也在付出。养孩子的过程其实是爱的相互成全,你爱孩子,孩子也爱你,甚至比你想象的还要爱你。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在长大的过程也是在与父母渐行渐远的过程。父母终究不能操控孩子一生,但可以用支持和信任来引导孩子,来帮助孩子坚实他的内在,给与他闯荡世界的勇气。这样,当有一天孩子真的要去闯荡世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少一些担忧,多一些信任。愿所有父母日子别将就,找到安顿自己、教养孩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