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大一部分人,是这样伺候着自己的皮囊,舒适的生活着。
地铁里的,他们踏入车门的那一刻,便完全忘记了半个小时前被老板骂成狗的场景,一群孤独的人,心照不宣的开始刷着几乎相同的APP,他们像一颗树,扎在那里一动不动。
在商场里,他们即使不买东西,也要拿着一杯奶茶,用玻璃映衬一下自己的着装,刷一下模糊的存在感,心满意足的离开。
在家里,他们睡前懒得洗脚,葛优躺着在网上挑选各种款式的袜子。不用洗袜子的愉悦感超过脚臭的带来的冲击。
在聚会上,即使再嘈杂的环境,他们也能听清微信里的语音。哪怕有一点点谈话的空隙,都要情不自禁的拿起手机看看远方的朋友在干些什么,亦或,把眼前的一切分享给远方同样在看手机的朋友。
上班的间隙,他们打开淘宝,浏览那件斟酌了N次的衣服,一手拿着柠檬茶,一边愉悦地看着评论,和卖家聊了好几天,终于迎来了下单的那一刻。
他们也会看书,将其视为进步的先兆,将其定义为岁月需要片刻的静好,看了几页,忽然发现还差一杯咖啡,这样就可以摆在一起组成一张朋友圈照片。
而且他们时常要给自己立一个鲜明的flag,恨不得在朋友圈置顶,然后告诉全世界我要开始努力,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有一天,他们发现怎么周围的人怎么突然变的这么厉害了,自己不努力不行了呀。
于是定好计划,决定走出舒适区,改变现状。早起跑步,晚读英语,买了几十本书放在床头发誓一个月给它干掉。
然鹅,一周过去了,早上起不来的依旧起不来,晚上聚会的依旧在聚会,睡前吃鸡的依旧在吃鸡。
舒适的生活依旧继续,灵魂和希望又被无情的摧残了一次。
前几天看到这么一条帖子:
活成上面那样难道不是挺舒适的么?如果我们这样想,哪怕动了一丝这样的想法,那我们多半也是在舒适区中生活着。
究竟什么是舒适区?
舒适区其实并不是表面意义的生活舒适,也不是熟悉的环境。
《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在监狱里呆了50年,这几乎是他半辈子所能见到的世界了。当他得知即将被释放后,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反而精神崩溃,因为他已经熟悉了这座监狱,无法离去。
为了让自己继续在监狱待着,老布不惜举刀杀人。再一次出狱的时候,他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
监狱这个环境,虽然很不舒服,但这是他的舒适区。
舒适区,是我们熟悉应对环境的方式。走出舒适区,就是要改变我们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
比如,大多数人下班后,解决劳累、烦躁和不安的习惯办法,就是约朋友看场电影吃顿火锅然后伴着抖音入睡,并不是说这样的方式不好,拿S叔(spenser)的话说:“别和我来抖音颓废那一套,每个人都有 kill time 的权利和乐趣”。
但经常这样,身心不仅不会得到放松,反而会愈加疲惫不堪,往往还伴随着浪费时间的罪恶感。
还有,胆小不敢表现自己、太爱炫耀自己;怕和别人产生冲突、太爱和别人产生冲突;喝酒、抽烟、打游戏、订计划完不成、想学习又犯懒,所有这些应对问题的习惯方法,它们都是我们的舒适区。
走出舒适区,意味着你放下了曾经应对压力、痛苦和焦虑的习惯,重新去面对它们,寻找新的适应办法。
蔡崇达的《皮囊》里,我很欣赏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我们这幅皮囊,究竟该怎么走出舒适区呢?
容我们思考几天:)下一篇文章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