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婴儿出生时同世界是一体的。我观察过许多婴儿,相信这个说法。但是,婴儿长到2岁甚至不到2岁时,就开始发现自己同世界实际是分离的。自我就这样开始悄无声地萌芽。因为这一点,幼儿从2岁开始,就惊人地以自我为中心。
0-6岁的儿童(有的孩子一直持续到12岁),几乎将他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集中在了自我的建构中。因此,皮亚杰透过观察发现,0-6岁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婴儿就永远无法形成自我,最后也无法走出自我,成人后就真的以“自我为中心了”,也就丧失了“我”与他人、社会分离的机会和界限。成人世界许许多多的纠葛,就是无界限造成的。
没有自我,就等于混同其他人,并在人群中消失。我们所期望的创造力、幸福感、独立性、意志就无法出现在我们的身上。
让我们看看自我在儿童的成长中,是如何表达的。刚开始,幼儿用打来表达他不同意、不喜欢的态度。这里打的含义是排除、不同意的意思。但这个时期很快过去,接踵而来的是说“不”,什么都是“不”,做与不做的都是“不”。这是意识上的最早分离,通过语言表现。在这样持续的发展和深入的重复中,儿童感受着“我”与他人分离的快乐。
儿童在自然法则的感召下,一刻不停地形成自己。这就告诉我们,儿童必须要走他想走的路。走自己的路就必须先形成自己。
已经形成的自我,在以后的几年里会表现得更为充分——从排除他物,到说出“不”,到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看法,到在形成自我的过程中,建立和派生出优秀的个人品质、专注和意志。一个人最核心的部分就形成了。
当儿童选择了他要做的事情,他就必然专注。任何一位家长和老师都能发现这一点。成人也如此,人天性喜欢按自己的意志做事。
因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儿童便不断产生对人和环境的信任和依赖,并因此心满意足,变得安静、专注起来。这种持续性的生活,最后形成儿童的意志,独立也随之而来。独立促使儿童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实际上,大多数孩子生长到9-12岁时,已经开始思考许多本质的问题。
例如:“成人为什么是不可改变的?”“为什么书上说的和现实社会不一样?”“为什么大人对待孩子和农民对待驴一样?农民打驴是为了让它行动,父母打孩子是为了让他学习,这实际并没有差别。”“难道人活着就不会有别的意义了?”
这些都是孩子的原话。
丧失自我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挣扎。成长到12岁时,一个拥有自我的孩子,和一个没有自我的孩子,在处理同一件事情时,人格状态有巨大差异。
例如,一个吸毒者引诱一个意志独立而坚定的孩子,说:“吸一口吧!不吸就不是男子汉。你是胆小鬼吗?”这些语言不会使独立的孩子产生犹豫和挣扎,因为他归属于已经形成的自我,他不需要从归属别人那里而寻求安慰,并且他能清晰地知道对方的意图。
但丧失自我的孩子,因为有人对他说“这样做”“那样做”,他容易在别人的自我中迷失了自己,于是,他可能屈从别人,寻求归属。
没有自我,不能归属于自己,必归属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