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篇,它的题目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别让优等生娶了媳妇忘了娘"!这个"媳妇"指的是他们未来在社会的定位或者说一些骄人的成绩,而这个"娘"就是我们一线教师。
在学校里,很多老师会对优生关爱有加,提供一切能提供的资源,包容一切能包容的冲突。优生表面貌似尊重感谢老师,可他们的神情和内心告诉我们,老师的所作所为属于自然而然的事,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老师可能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没有他们,自己照样优秀。这往往在高中以上学段出现较多。毕业后,当那些优生所取得的成就早已超越昔日的老师,老师早就成为了他们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即使有那么一点点印象,更多的怕是老师的那些缺憾和搞笑,他们与老师渐行渐远……
现实生活中,有人做过一份调查问卷。若干年后来看望老师的绝大部分同学是曾经的后进生,老师从内心里也幸福和感激,可老师在同事、家长和下几届同学面前赞扬的却是那些曾经的优生,谈他们的聪明、勤奋和成就。
优生和老师为何总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行走的是两条平线,追究其根源,都错在老师过去没有走进优生的心里,他们认为优生不需要帮扶,不需要情感关注,不需要校正和点拨,没有帮他们在心理上和人生道路上树立目标、定准方向,铺好轨道,长大建功立业后,自然娶了"媳妇"忘了"娘"。
为此,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为我们指点了三条:
一、好钢用在刀刃上,给优生正 确的爱
优生从不缺少赞美和资源,他们更多缺少的是特别的爱。他们跟普通学生的需要是不一样的。知识学习方法不需要老师去知道,遵规守纪也不需要老师去监督。小奖品和一些无谓的表扬已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当他们按照惯例获得这些时,他们还会觉得老师毫无创新,一旦他们失去这些看似光环东西的时候,他们还不是舍不得,而是心理失衡,甚至会对老师充满怨恨。
所以,优生最需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老师们要同优生多谈梦想,给他们一个正确的人生定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师要多同他们谈人生,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不平凡,在不平凡的人生中体味平凡,让学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敬畏社会,感恩他人。当老师给学生的心中种下一颗颗爱的种子,并培育它生根发芽长大,老师伟大亲和的形象也就在优等生的心中慢慢安了家。
二、对话重在点子上,让学生科学地 反思
通常,老师与优等生的对话一般较为简单。因为在老师眼里,优生一般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然而,这其中的师生对话都只是提现在事情的表面,而没有深入,老师没能让优生主动发现自己,分析反思自己;优生也没能让老师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自身问题所在。
老师在对他们进行对话时也应该先备备课,学生现在想什么,学生对什么问题感兴趣、有困惑,老师在谈的过程中都要抓住节点。老师不仅是互动活动的组织者,还是促进者,要时不时让学生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在互动的每个环节老师要始终把握话题的角度和梯度,充当对话的助产者,既挑动生诘问、激辩,又促进学生相互倾听,推动驱动对话越过"深水区"进而一步步地接近事物的本质。这样的对话才能征服优生的心,让他们有所启发,也有所敬畏,在心中给老师这些“娘”留下的宝位一定比将来“媳妇”的位置更高贵。
三、评价立足社会价值上,让学生学 会感恩
老师要学会破除功利主义,不要总盯着优等生的学习成绩优秀给自己带来了一些好评和荣誉;也要反对庸俗主义,不要盲从社会大众评价随波逐流。我们老师要立足社会价值上,对学生做出一些公正科学的评价,特别要表扬那些为人民群众做出贡献的学生。在校园里,优生个人再优秀也并不值得大力表扬,因为他不一定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福音,对于那些给同学、老师、学校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学生,老师要大力表扬。这就让优生明白:老师表扬的不是某些人,而是一些特定的事;表扬的不是所得而是奉献,表扬的不是天赋而是后天的努力。让他们也明白,自己并不是天生就如此优秀,而是要依靠老师呕心沥血的教诲!
通过中肯的评价,优生懂得了他们的成功或多或少有老师的一点作用。普通老师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而优秀老师则做的是更多的奉献,他们都值得尊重和敬仰!有了感恩意识的优等生将来要是娶了再好的“媳妇”,相信也不会忘记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