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杂说四
唐·韩愈《韩昌黎文集》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今译】
世间有了善于识别马的伯乐,然后才会发现有千里马。(伯乐:姓孙名阳,字伯乐,春秋秦穆公时人,以善长相马著称)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而善于识别千里马的伯乐却并不经常有。(不是天下无才,而是缺乏发现人才、了解人才的“伯乐”)
所以即使有了出色的好马,也只是在粗鲁的庸鄙的根本不识马的马夫手底下受屈辱和糟蹋,和普通马一块儿默默无闻地在槽斗里死去,老死于马棚一类的场所,不能凭着日行千里的才能闻名于世上,而不能以千里马称呼它(指马的千里之才埋没了,为有才之士抱屈)。
(千里马不遇伯乐,也将被埋没、糟蹋,说明伯乐的可贵)
马,能够日行千里的,一顿饭有时要吃下一担粮食。
喂马的人不晓得它日行千里的特点,而给予相当的喂养。
这千里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干,可是由于不能吃饱,力气不充足,才能也就表现不出来,出众的本领不能表现在外面,就是想要它跟平凡普通的马相等同尚且办不到,就连达到普通马的水平都不可能,又怎么可以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千里马离开应有的饲养,得不到相应的饲喂,就不能施展它的才能)(比喻人才应得到应有的待遇,以至于要求得到平常的待遇也不可得)(应该为特殊的人才创造一些特殊的条件)。
驾驭它,却不顺着它的本性,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
喂养它,却不能足以充分满足它施展自己才能的需要,不能让它吃饱,使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以竭尽它的才能;
吆喝它,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懂得它的心意。
而手持马鞭面对身边的千里马,叹息道:“天下没有好马(千里马)!”
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好马(千里马)吗?实在是不识好马啊!
(指出那种喊叫“天下无马”的人,正是不识马的庸人)
(埋没了名马的掌权者,居然还斥责“天下无马”用冷冷的反问句作结,用疑问的口吻来表达肯定的意思,讽刺更辛辣,幽默感更浓,给读者留下了许多可以想象的空间)。
【赏析】
本文《马说》,选自韩愈《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
《杂说》共四篇,这是第四篇。
这是一篇寓言性的杂文,属议论体,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说明不遇伯乐,千里马会被埋没,表达了有才之士怀才不遇,和对在位掌权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并摧残人才的抨击。
托物寓意,说明事理,含蓄深刻,意在言外,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文章论述的是杰出的人才不被当权者所了解和任用,即识别人才的问题,却通篇没有一句直接提到人才。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千里马比喻为杰出的人才,把伯乐喻为慧眼识英才的人,从而展开论述,寓深刻的哲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
文子生动活泼,说理深入浅出,富于感染力和说服力。篇幅虽短,却写得波澜曲折,饶有意趣,是历来传诵的佳作。
全文围绕着“识马”,即人才固然重要,人才的识别和任用更为重要,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有千里马还是无千里马,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识马,突出识马的重要性。
韩愈(768 ~824),字退之,唐朝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著名文学家。
写作年代不详,有人认为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度上书给宰相以求得提拔,均未得用,而被置之不理,作者仕途偃蹇,对才士的遭遇有切肤之痛,发而为文,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不得志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