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现在的我啊,还是不是从前的我?
我叫顾陌,本来应该是沉默的默,因为家里人觉得我小时候太闹了,给我起的这个名字,后来我懂事之后知晓了这个名字的来历就一直吵着要换名字,家里人说默默不是挺好听的嘛,于是在我的坚持下就只是改了一个同音字。我当时对这个陌上花开的陌还是很满意的,压根没有想到会在若干年之后变成社交软件同款。
你们信不信命啊?大家都说三岁看老,现在想来我觉得是有道理的。我不记得那个时候的事情,但是从爸爸妈妈的口述历史中来看,那个时候的我和现在的我根本没有本质上的差别。2岁的时候因为妈妈带别人家的孩子玩,自己在旁边编歌谣读:太阳照我不照他;姥姥来我家吃饭,还骗她把我爱吃的黑芝麻陷的藏起来,让她吃别的;在家里所有的柜子门上晃悠,摇啊摇的,直到所有的柜子门都关不上了,每天乱七八糟的胡吃海喝,然后用油呼呼的手抓着照片看,导致现在没有一张可以看的照片。
我自己的记忆大概是从5岁左右开始的,在姥姥姥爷家的大院子里面长大,生活中最大的苦恼就是怎么才能够逃脱姥姥的监控跑出去玩,你在后院我从前院跑,你关了前后院子的门,我就从隔壁邻居家翻墙跑,记得有一次翻墙的时候,看到邻居家葡萄藤上一个晶莹剔透的绿虫子把我吓的掉了下来,从此彻底扼杀了我的通向自由的道路。
在姥姥的记忆中,我从小就不听话,她的口头禅就是“宁可看两个你姐,也不看一个你。”这句话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一边默默的不屑,一遍真实的看我姐不爽,我姐比我大三岁,但是脑子没我灵活还特别听话懂事,说白了就是胆小且怂。有一次我因为家里不让买零食吃,就一直偷偷的观察姥姥家放钱的地方在哪,钥匙放在哪,然后终于有一天达成了我完美的偷钱计划,拿着一张我当时应该还不认识的50元大钞要去小卖店买康乐果(这是我小时候的最爱,现在已经不常见了),结果最大的错误就是居然想跟我姐分享,拉着我姐一起跑,结果这个怂货居然半路尿遁跑回家告状去了,害我险些被打。这种一直潜藏着的看你不爽的心态再加上这件事情,新仇旧恨夹杂在一起我于是开始了旷日持久的针对我姐的恶作剧。具体表现在家里人买两份零食的时候会偷偷的把自己的藏起来,一起吃我姐的,然后再偷偷吃自己的,或者在每次周一上课之前偷偷把我姐的作业本藏起来,然后在我姥数落哭的很惨的我姐的时候再假装好心又不经意的恰好找到,这些桥段每天日复一日又不厌其烦的重复着。
我在小的时候还总爱得意洋洋的卖弄自己的小才华,比如跟我姐一起背古诗,永远比她背的快,一起朗读课文,我至今都记得很清楚,和我姐一起读那篇“最亲爱的人”我总是擅长卖弄嘴皮子的,感情比她饱满,吐字比她清晰,时常被对比着把我姐骂哭。然后自己就特别开心。
其实现在回忆起来,我深深的知道我会如此喜欢强调这些自己的才华和优势是缘于深切的自卑,其实我骨子里是羡慕我姐姐的,我羡慕她好像从不费力就能够被人喜欢,而我,好像总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大家才会喜欢我。就好像她生来就是被喜欢的,而我不是,我需要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值得被喜欢的。
当时的我还不明白这些,只是有很多隐秘的小心思和小情绪,会让我在每次姐姐被骂哭自己被表扬的时候沾沾自喜,会让我乐于去跟院子里所有的小伙伴搞好关系,一起成群结队的到处玩,看着我姐自己仿佛被孤立,就会默默的很有成就感,所以我好像打小就练就了这个本事,我知道怎么样做可以招人喜欢,我很擅长讲话,院子里的爷爷奶奶都很喜欢我,常常我的一番话可以把他们逗的哈哈大笑,每天每家每户的蹭吃蹭喝,这些被肯定和被喜欢的感觉大概会稍微冲淡一些我内心深处的自卑和自我否定。
可是这些自卑和自我否定是哪里来的呢?其实我也不是很说得清楚,那就是一种很说不出道不明却很真切的感觉,感觉自己不被喜欢,感觉自己不被重视,甚至我在想我那个时候所有的调皮捣蛋除了骨子里的不安分和爱自由之外是不是也有想要被关注的成分在?而在那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院子里,我和无论大人孩子都打成一片到底是缘于我自身为人处事的天分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自我保护的本能?这些我都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