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学子弑母”一案正式在福州中院开庭审理。
被告人吴谢宇曾是北大高材生,即使几年过去了,但在庭审现场依然展现着自己高智商的一面:
说生病的妈妈像即将去世的林黛玉,感觉妈妈很痛苦,所以想杀死妈妈,然后自杀。庭审期间说话引经据典,还用了电影电视剧中的话,逻辑清晰,连贯讲了二十多分钟。并说:
杀死妈妈是帮妈妈“解脱”。
好好的一个人,心理为何会变得如此扭曲?
究其原因,其实就是家庭成员间缺乏沟通,父母对孩子缺少教育造成的。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家长的不良言行熏染以及教育方法不当都有可能导致孩子造成违法犯罪的行为。
下面列举的是五种容易引发不良后果的家庭。轻者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重者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误入人生歧途。
1.溺爱的家庭
这种家庭的孩子性格具有明显的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会很自私、任性,在社会中会不顾道德、法律的规范而一味的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导致违法犯罪的行为。
若父母是有权、有钱、有势之类的人物,则表现得更为明显。
他们往往有恃无恐、称王称霸。
经常集结一帮“兄弟”在自己周围,旷课逃学,打架斗殴,偷盗抢劫,甚至吃喝嫖赌,无所不为。
由于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等原因,使学校对这些人的不良行为管教不严,社会对其的违法犯罪行为打击不利。
所以才会造成社会上那么多的惨案发生。
2.简单粗暴的家庭
这种家庭的孩子最容易形成粗暴冷酷的性格。
他们在处理因人际关系而产生的矛盾时,很容易发生粗暴的攻击行为,从而导致违法犯罪。
社会上这样的案例很多,大致的事情起因大部分是因为一件小事产生矛盾而引起的打架斗殴事件,更有甚者,会用刀砍枪射,导致发生血案。
这些孩子大多是处在父母文化低、工作不稳定,且性情暴烈的家庭里。
3.父母形象不好的家庭
由于父母行为不庄重、不检点,没有为孩子建立正常的权威形象,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而导致异常行为(包括违法犯罪)的发生。
这一类的孩子,最喜欢偷盗,因为家长的影响,如果不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那么孩子就会偷越来越贵重的东西,犯罪行为也会越来越严重。
这类家庭父母的不良行为,很容易对孩子产生极坏的影响,导致这种家庭的子女犯罪率偏高。
4.关系异常的家庭
家庭关系异常主要是由于夫妻不和,争吵或离异,或是一方早逝所引起。
由于夫妻的关系冲突或异常,他们很少关心子女;
同时,孩子由于家庭的不安定,缺乏温暖,容易形成感情冷漠、烦躁、孤独怪僻的性格。
从而导致孩子极易流浪或徘徊在街头,有的在垃圾堆里掏摸,有的到商店摊柜上偷窃食物和东西,被人抓住后忍受打骂而不愿回家,逐渐形成冷酷无情、玩世不恭的性格。
这种性格特征在他们长大成人后很容易成为惯犯或罪犯的心理基础。
5.经济困难的家庭
大多数为城市下岗职工和经济落后农村尚未脱贫的家庭。
这些家庭父母无稳定收入,又无挣钱致富的技能,谋生艰难,小孩中途多次辍学的情况比较多。
若是家中还有一个病人则更是雪上加霜、债务累累。
这类家庭很容易促使孩子很早涉足社会,外出打工。
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文化教育,他们中很多人误入犯罪群体中:
男的青少年多半以盗窃,诈骗为营生,女性青少年则以卖淫为“职业”,而且这些人违法犯罪的意识很浓厚,改造教育的难度很大,抓了放,放了抓,不思悔改,重操旧业,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
经调研发现,农村中那些因父母外出打工、常年得不到亲人关爱的孩子,称他们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全国外出农民上亿人,“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在农村中小学学生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他们远离父母享受不到家庭的温馨,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沟通十分困难,长此以往,形成了孤僻的性格、自以为是的习惯。
如何把学校办成“留守儿童”的幸福家园,使他们在远离父母亲的情况下,愿意与老师和同学商讨,说出心里话;
在他们受到挫折,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老师能及时给予心灵的关爱,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
解决方案
家庭是预防孩子犯罪的基石
1.父母应主动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强自身应俱备的育人素质
家长应加强对法律常识和德育知识、育孩常识的学习;
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要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正确的育孩常识和方法;
尊重孩子的人格,对有生理缺陷、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多鼓励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
注意孩子在社会受到的不良影响,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
2.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气氛
家庭是传播和学习科学文化,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场所和课堂;
家长的素质如何,教育方法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理素质;
因此,家长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学习和掌握基础心理学、教育学知识,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以民主、平等、宽容取代专横,权威、独断、惟命是从,承担起为人父母的教养责任,和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化解他们的忧虑,努力缩小代沟,以文明的谈吐举止,乐观的态度,高尚的情操,进取的精神感染子女,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3.注重收集信息,及时矫正不良心理
心理作为内在活动的根本,往往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以此为信号,家庭与小区片警、学校之间应常沟通,在信息上相互交换,杜绝家长管不了,学校管不着,社会没法管的现象,及时了解掌握孩子个体的心理动向。
一旦发现有不良心理、症状苗头的时候,及时教育挽救,决不能掉以轻心。
结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能正常发育,整个肌体才能健康地成长。
家庭稳定,社会才能相对稳定;
同时,家庭又是第一学校,父母是第一启蒙教师,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亲密和谐的家庭关系、正常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也是每一个父母应尽的责任。
作者:一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