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完美关系》中,老戏骨张凯丽扮演了江达琳的妈妈,她睿智沉稳,不怒自威,站在女儿背后运筹帷幄,出谋划策,赢得了不少观众缘。
看上去完美的女强人,却并不是一个好妈妈,因为她的包办,养出了傻白甜、圣母心的江达琳。
刚毕业的职场菜鸟不用从基层历练,因为有董事妈妈力挺,独挑大梁担任总裁。
感情上,女儿遇到心上人,妈妈私下邀约男孩,欲要阻止这段门不当户不对婚姻的亲密关系。
工作中,江达琳一次次滥用同情心不顾原则,帮扶“弱小”,拿人钱不替人消灾办事,专业“坑”垮客户;
不听合伙人劝告,任性妄为和甲方经理谈恋爱,一步步被套路,无意说出诸多公司机密……
她性格的形成与妈妈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江妈妈说:
江达琳的善良和单纯,是我和他爸爸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培养而成的。
不难看出,妈妈对女儿的状态是很满意的。
妈妈眼中27岁女儿的天真单纯,在外人看来,是不谙世事,是情商低。
江达琳的故事换作在现实生活中,肯定是上演不了两集的。
富养,不等于溺爱。
养育孩子,并不能帮他包办一切。
01
毁掉一个孩子有多容易
拼命对他好就可以了
“快来吧,儿子要杀爸爸了。”去年7月,警方接到一女子的报警电话。
是什么样的仇恨,让儿子对父亲起了杀心?
江苏南京的王先生,花了几百万让儿子出国留学,没想到儿子学成归国后,一直不找工作,10多年来一直在家啃老。
为此,恨铁不成钢的王先生经常和儿子吵架。
王先生见儿子一直不长进,一气之下把给儿子买的路虎车卖掉了,儿子得知后怒砸了父亲的车。
一旁的母亲见状,只能报警求助警察。
王先生向警察诉苦,去英国就花了几百万,回国10多年,就是不工作不上班,我给他买了房子,还有四辆车……
父亲悲愤地质问儿子:“你凭什么砸我的车子?我不想活了我跟你讲。”
“父母养出来的巨婴,最后反噬父母。”网友的观点一针见血。
这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父母倾尽所有,把儿子养成了白眼狼。
还记得去年7月,震惊全国的“儿子弑母骗保案”吗?
为了骗取巨额赔款,17年11月,付白莲蓄谋给母亲买下40万意外保险。
2018年3月10日,付白莲在家里二楼卧室,用电线缠上母亲的双手,谎称是按摩器,然后接通了电源,杀死了母亲。
一切只因为母亲“不给带孩子,买房差首付。”
死去的母亲永远想不到,自己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儿子,竟然是只白眼狼。
是什么导致了一场场这样的悲剧?
《特别狠心特别爱》这样说:
“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不忍心让他们从小体验生活的艰难,也不懂得在适当时机向他们索要,因此最终导致子女们一辈子艰难,一辈子向父母索要。”
对孩子百依百顺,无底线的付出,就是在自掘坟墓。
有些苦,孩子只能自己吃,有些经历,孩子越早体验越好。
02
爱孩子,
就让他吃点苦
郦波教授说:“真正的教育是再富也要苦孩子。
柳传志在集团内部做出过“不允许子女进入联想”的规定。
柳青出身优渥,却没有一般富家子弟的娇贵与纨绔。
2002年,柳青从哈佛毕业,那时,高盛缩招,她并非金融专业出身,面试变得非常艰难。
柳青为了拿到高盛的offer,在宿舍恶补了一年金融知识。
最终通过18轮面试,顺利入职。
10年后,柳青成为高盛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总经理。
后来,柳青成为滴滴出行的首席运营官,数次荣登《财富》杂志的全球50大最具影响力女性榜单。
她是公认的“最拼富二代”,也是“最拼职场妈妈”。
柳青卓越的成就,离不开柳传志的那句教诲:“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
父母提供再好的物质条件,不如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磨练。
疫情期间,看到一个温暖故事。
河南郑州,一个叫王心怡的10岁女孩,宅在家里化身“厨神”,为公交车司机的父母做饭。
受疫情影响,爸爸妈妈的车队附近没有快餐店,小心怡觉得父母工作辛苦,家里离得也不远,就主动承担了每天给父母做饭、送饭的工作。
镜头中,女孩穿上围裙,洗、切、炒动作娴熟,西红杮炒鸡蛋,炒土豆片,小厨神有模有样。自己吃完后,赶紧打包把热乎的饭给父母送过去。
吃到女儿的爱心餐,驾驶座上的爸爸暖意融融,妈妈抑制不住的欣慰,直夸孩子做的比自己做的还好吃。
喜欢教育家卢琴说的这句话:“爱孩子,就要舍得用孩子。”
能够体会劳动艰辛,懂得感恩父母不易,这个为父母做饭的小女孩,未来一定精彩。
03
聪明的父母
这样培养孩子
儿童心理学家达琳·斯威特兰认为,育儿路上,每位家长要认清自己的使命:不是代替孩子体验人生,而是引导孩子勇敢前行。
①珍惜孩子人生中的锻炼机会
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说,孩子生来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身边环境,尝试新事物,增强自己的信心。
只要不涉及安全问题,家长都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体验,这是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即使孩子的解决办法不够完美,我们也不要马上提供简单易行的方案。可以在事后和孩子谈一谈经验、总结一下教训,一起想想下次怎样做得更好。
有些路只能孩子自己走,有些苦只能孩子自己吃,有些经历只能自己去体验。
②培养延迟满足的习惯
延迟满足是指为了长远的利益暂缓目前的需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忍耐”。
Walter Mischel博士做过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研究人员给幼儿园的孩子一颗棉花糖,孩子可以选择立刻吃掉,或者等待一段时间后得到两块棉花糖。
之后,Mischel博士将做了不同选择的孩子分成两组,并追踪了18到20年。
研究表明,那些愿意为了目标耐心等待的孩子大多学习目标明确,愿意为实现更高的目标而不懈努力,也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会因为一时冲动而意气用事,长大后也能取得更好的成就。
让孩子学会心平气和的等待,是培养延迟满足习惯的关键。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③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
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发展和需求,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设定符合的期望值:
出生后到两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通过小手摸、嘴巴咬、鼻子闻来感受身边的一切,父母可以在排除安全隐患后,放手让宝宝自己探索周围的世界。
两岁到7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语言能力飞速发展,情感变得复杂,但思维方式仍然以自己为中心。家长可以重点提高宝宝的词汇量、教他简单的数数和归类。
7岁到11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具备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在这个年纪,孩子即使“闯祸”后果也不会太严重,正适合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12岁到青春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提升很快,他们像海绵一样吸收信息,对人物和事件有了自己的看法。在这一时期,父母要抱着开放的态度,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对他们的一些叛逆行为关注。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母爱是一场伟大的退出。”
这世间,不论母爱父爱,都是渐行渐远的分离,
最好的教育是放手,让他吃点苦,让他干点活,让孩子拥有自己一个人也能好好生活的能力。
你要推开孩子,但并非推卸责任。
即使途中跌倒、迷茫,他终会自己站起来,找到新的方向。
每个人,终将独自面对世界。
早点让他明白,他只能一个人独自面对世界,这才是最伟大的爱。